【桑植文史】桑植县名的由来

2021-05-04 09:13 来源:未知

  

桑植县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见于之说法有四

 

一是“桑植地域,原盛产桑,桑复有寄生曰‘桑寄生’,系名贵中药,以此命名为桑植”,此说见于解放初谷梅桥编写的《桑植志略》手稿;

二是桑植地域分内、外半县,其分界处有“桑植垭”的地名,因而得名;

三是桑植县域形似一片桑叶,故因此得名;

四是桑植先民喜欢种桑养蚕,因其特产而得名。

 

根据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纂编《桑植县志》对桑植历史的考察,认为上述种种说法均有“想当然”之嫌,而缺乏事实根据,不足征信。

因为如从一说,则桑植不仅现在桑树很少,远非盛产,既在近千年羁糜制度下的历代土司时期的贡品记载,亦无桑木丝绸之类的痕迹,可见历史上桑植并不盛产桑树,虽有零星的桑树复有“桑寄生”,但并非盛产。

 

如从二说,桑植内外半县的分界,从永顺桑植交界的万灵山到桑(植)、慈(利)、鹤(峰)交界的青龙山上,长略百余里较大的山峰如卧云界、通草界、夹龙山、屈家界、马腹寨、郭家界、牛角尖、青龙山等,均是有名的大山,如牛角尖是脚踏两省(湖南、湖北)三县(桑慈鹤),眼观七县,县人老幼皆知,而“桑树垭只是方园不到平方里的山垭,怎么会以此而命名。

 

三、四说,县内虽有几处地名带“桑”字,也许先人采过桑,养过蚕,或因县域形似桑叶均系臆想,但“桑寄生”、“桑树”、“桑叶”、“桑蚕”何以一变而为“桑植”?实在很难自圆其说。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和主观与客观原因的结合。就像父母给儿女取名一样,取什么名,都有他一定的依据和含义,给男婴取名“春生”,可以肯定他是春天所生,女婴取名“桂花”,必定是八月所生。所以,我以为要弄清桑植县名的由来,首先就得弄清桑植的历史。撇开历史就是妄谈。

 

据史载: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置充县,那时合桑植地域就成了“充县”的主体组成部分。我县在南岔和朱家台两地相继发现的汉墓群,其出土文物,均证实了这一点。

 

其后,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县数易其称,三国时吴先后改充县为溇中县,晋为临澧县,南北朝撤溇中、临澧,置崇义县。唐初复置充县,后改崇义县,后又将崇义县并慈阳(今慈利县)。宋初改为慈利县。以上说明在此间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并未有过以桑植命名的事实。

 

那么,“桑植”一名究竟始于何时?历史是最好的答案。北宋中期,由于武陵一带地广人稀,又属古蛮夷之地,朝庭鞭长莫及,无法治理,宋仁宗赵祯,便采取了所谓“以蛮治蛮”的羁縻方针,对当地民族首领,封官授印,推行土司制度,以制约边民,封官职位,按人口多少和辖域大小,分长官司、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四官爵五至八品。

 

当时在桑植这块小小的地域里就出现了几个土司领地,外半县除三溶属慈利辖区外,利福塔、赤溪、城后二垭线以及小溪属茅岗长官司(其领地主要在今永定)、官地坪辖区辖地的西莲地属添平司(其主要领地在今石门与慈利县境),其余地域为麻寮司所辖。

 

内半县有荒溪,桑植两个安抚司和永顺司的南柿(今廖家村区域,后为柿溪司)。

 

这时才在桑植整个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桑植”一名,元、明、清因袭宋制,元将荒溪与桑植称“上桑植”、“下桑植”安抚司,明、清将两司合并,先为宣抚司后为宣慰司。

 

桑植司缘何而得名?据考察:原来北宋说桑植司时,司治就在今芭茅溪乡的桑植坪,司使姓向名仲山,至今此地多向姓该为其后裔。

 

当时,这里却是桑木成林,故以地物名,司治设此,司以司治名,这原是古今中外地理命名的交点之一。顾名思义,“桑植”一名便由此而生。此后,桑植司虽数易司治,元称老司城(司治设沙塔坪乡官屋场),明、清时又移司治于旧司城(今两河口乡的旧街村)和新司城(今陈家河镇的新街村),但桑植宣抚司和宣慰司的土司头衔称谓始终未改,故“桑植”一名,见于史料已近千年。

 

那么,以桑植名县又始于何时?毫无疑问它应在桑植司之后,据乾隆版《慈利县志》与《桑植县志》记载:“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土司向栋(宣慰使)之弟向国柄要求纳土,国栋受诏改土归流,遣置河南,废桑植土司制。当时因司属安福守御千户所节制(为明洪武25年派千户李樵筑土城于瓦窖岗(今老县城域)设安福所,辖朱家台、兴旺塔、杨公潭方园50平方里属地),故改设县制时,命名为安福县”。

 

雍正13年(1735),周边诸土司相继改土归流,将上、下岗两长官司之辖区(今廖家村镇地域),永定茅岗司属地泥湖塔、岩屋口、赤溪、后山一线、小溪等地和忠建司(湖北宣恩县沙沟)之三里,即太平里(今上河溪乡域)、兴贤里(今河口乡部分属地)、云崇里(八大公山)等处划入安福,由于地域的扩大,经商议决定更改县名,报上批准,改安福县为桑植县,因原桑植地区最广,人口最多,县址设安福所址,即今桑植县老城区,隶属永顺府。

 

 

乾隆三年,经请示又拨原慈利之十六都,即前、中、后三溶地,以“三口”(木峡口、马合口、两溪口)为界给桑植。从此,桑植县名再无更改,疆域亦无扩大,一直沿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又经国家批准,将原慈利县之属地官地坪区和竹叶坪乡之整个属地,划归桑植县,虽然疆域扩大四分之一,但桑植县名仍然未改。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肯定,桑植县名来源于桑植司,桑植司名又来源于司治桑植坪。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历史结论了。
 

内容节选自:《桑植地名典故》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