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文史】你知道澧源镇的历史由来吗?

2021-05-04 10:18 来源:未知

  

澧源镇,位于桑植县南部,是县城所在地,因位临澧水之源,故名澧源镇。

澧源镇初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由千户刘武忠、朱自义、高朝富筹建“酉水所”于酉水(现更名为“郁水”)北岸之周家坪(今方家坪),名为“周家街”,街容两华里。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夏德忠弟夏三、夏四结约邻司谋反,明廷遣安国公邓愈、东川侯胡海等率部征讨夏氏。三月叛平,遂改“酉水所”为安福所,属九溪卫。同年由九溪卫左千户李樵筑城于郁水西岸(今高家坪)。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樵聚众以土垒城,周长353丈,高1.7丈,宽2.5丈。

清雍正七年(1729),桑植土司受旨改土归流,建立桑植县并安福所,改所治为县治。移安福所址于郁水南岸腰线(今东正街一线),桑植县城始才定址。

 

第一任县令连际颖领银改建,易土为砖石,周长三里三分,高1.5丈,宽7尺,东、南、西、北各设炮楼一座,并开东、西、北3门,各授其名:东曰“承恩”,西曰“化成”,北曰“嘉献”。因南面抵山,无径可通,而未设门。改建共耗银9627.77两。

 

清光绪十七年(1891),知县龙启涛治桑,又将城门易名:东曰“临澧”、西曰“瞻龙”、北曰“鸣鹤”。

民国14年(1925)8月25日,贺龙在澧洲主持召开属各县赈荒善后会议时,决定了一项《整理街道案》。贺龙特意把这个议案交给桑植县办理,自己还捐出一笔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又派员到桑植县具体办理整修街道事宜。

 

当时城乡民众听说是贺龙倡议整修街道,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动工了。先将城内的东正街、西正街、文昌街、河街扩宽整平,铺上平平正正的青石板。然后又在门口重新开辟一条两丈多宽的坡道,均铺上麻石条。

 

此外,还整修西门口,铺砌石级,把城内的主要街道与河街相连接,街道修整一新后,商民皆大欢喜。

 

民国15年(1926)夏天,县城街道竣工后,县城人民纪念贺龙的功绩,特将县城东门改名为“贺龙门”。并在东门外的乌龟竖起了一块大石碑,碑上镌刻着“平易悬衡,圆易社规”8个大字,以志永存。

 

 

城内街道整修以后,商人将门面不断增多扩大,这对繁荣澧源镇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内容节选自:《桑植地名典故》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