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俗】傩愿戏,桑植人都看过吗

2021-04-26 08:44 来源:未知

  

      还傩愿,是桑植地区白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既酬神、又娱人的古老活动,多在农闲季进行。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冬季始傩,击鼓铙以迎傩神,逐疫疠,舞在歌孟姜故事,享以牲醴……”大凡人们为消灾避难而向神灵许过酬谢愿信的,则“还傩愿”,又称唱傩愿戏,以此兑现自己的承诺。

由于地域不同,民族各异,所供奉的傩愿菩萨以及演唱的形式多有差异,各有特色。在白族聚居的桑植县,流行的傩神有三种:一是高傩,即一对全身衣着的男女菩萨,男红脸,女白脸,相传是伏羲女娲氏,是流传最早的傩愿神,多为苗族人民所信奉。二是低傩,即一对齐肩的半身男头像菩萨,据传是伏羲的两位部将五童五显,多在土家族地域流行。三是三元傩,是以五色祥云拱托三个齐胸的半身男头像菩萨,为白族人所信奉。

其供位从右至左依次:

一为花脸,称青玄妙道傩部真君,负责管理岁寿平安;

二为红脸,分管驱疫压邪的化光大帝;

三为白脸,是送财赐喜的灵官大帝。

据传,白族祖先在一次外出途中,乘船在一大湖上前行,骤然狂风大作,波涛掀天,所乘船只濒临倾覆,情况十分危急,于是,他们跪在船头向苍天祷告祈求,许下愿信,若能生返,谢庇佑之恩。话音刚落,只见天空云彩中突然露现三个人形,发出道道神光,射向湖面,顿时风平浪静,得以平安回家。回家后,他们便请来能工巧匠,根据记忆塑了三个神仙的像,衬托在五彩祥云之间,人称“三元傩神”。年复一年,白族人若遇灾难,许下愿信,待灾化难解,便请三元老司唱傩戏以还愿。

 

还傩愿是酬神的主要司事。还愿时设坛门,由度了职的三元老司为主坛,其成员7~15人不等,生、旦、净、丑俱全,吹、打、弹、唱样样皆会。谁家还傩愿,由主坛通知,去到主东家,进行了愿,时间一般都是一天一晚。
                   

还傩愿有正朝与花朝之分。

正朝共24朝,从“请师”到“安神”,每做完一朝,在神坛上的一张黄素纸用香烧一小眼,待烧满24个小眼时,也就是功圆了,故白族有一句俗语叫“傩愿菩萨不识字,只要24个圈圈满”。在整个正朝中,三种傩戏大同小异,只有几朝稍有区别:

高低傩的“开山”,三元傩是“打洞坐坛”;

高低傩的“孟姜女勾愿”是讲“姜女不到愿不勾”,三元傩则认为孟姜女乃人间平凡女子,管不了凡间生死灾难,只有阴间判官才掌握人的阳寿,所以改为“判官勾愿”。

从“判官勾愿”的一段唱词即可分辨。词曰:

金堂宝砚墨一缸,羊毫笔儿饱填上。

写个天字天样大,写个地字地无边。

写个人字人还愿,写个了字了愿信。

只有了字不好写,上一横踢下一勾。

中添一横成“子”字,子子孙孙了良愿。

打破宝砚打坏笔,廿四部良愿全勾去。

勾掉良愿再莫讨,愿薄撕页用火烧。

老判勾愿已周明,从此了完众愿信。

 

花朝,主要是三出大本戏,即“孟姜女寻夫”、“三打祝家庄”、“柳毅传书”,一共十七个小折子戏,与正朝穿插进行。一是了结愿信,二是愉悦观众,故还傩愿是酬神与娱乐的结合。


     折子戏词明意清,通俗易懂,故事情节优美,加上表演艺术的风趣,常常逗得人们捧腹大笑,热泪纵横。还愿时间长短,视主人家经济状况而定,少则一日,多则三日。凡有人家还愿,附近人们都赶来看热闹,了愿之时,乡邻亲友还来吃酒席,且有送贺礼的。

 

内容节选自:岳麓书社《湖南白族风情》

图片来自于:桑植非遗网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