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俗】白族龙灯与花灯

2021-04-13 08:25 来源:未知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了解桑植白族的演艺文化。
 
舞龙灯
      白族爱玩龙灯,连小孩都喜欢。他们模仿着大人的动作,用稻草编成草龙,用两个红萝卜插在龙头上当龙眼,用粽叶撕成细条作龙须,再在草龙身上插上几根小木棒,每人拿一根,到处戏耍。所以在白族聚居地,舞龙灯是最常见的演艺活动。
      白族龙灯有多种,常见的有三类:

#布身龙灯
      它以竹篾扎成龙头、龙骨、龙尾,以布匹做成龙身,头尾用纸糊彩绘,身饰斑斓龙鳞,看上去十分精美。这类龙灯龙身数丈,龙头高昂,龙口大张,似吞云吐雾,龙眼圆瞪,若星辰闪亮,龙须飘飘,鳞光灿灿。色有黄、白、黑三种,黄色称金龙,白色称白龙,黑色称青龙。每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村村寨寨都舞这类龙。表演时,多选在庭院的岩塔和村头的坪坝进行。可以围圈舞,也可以在大街上边走边舞。随着一阵齐鸣的鞭炮和紧密锣鼓声,那张牙舞爪的巨龙,便追着龙珠的指引,时而忽左忽右,时而忽上忽下,或赴或夺,或翔或挪,上下翻腾,蜿蜒波动,卷地前行,时而盘旋缠柱,引颈昂首,吞吐云雾,蔚为壮观,扣人心弦,极富情趣。

#水龙灯
 
      每遇五黄六月、三伏热天、长期不雨时,白族人就玩水龙灯,向龙王求雨。他们用细柳条或黄荆树条编扎成木条龙灯,分九节、或十一节、或十三节,由一人持龙之宝珠,其余每人持一节龙身,在一班围鼓的陪同下,去各村寨玩耍。人们得知有水龙灯要来,早就将水缸和其他盛水器物放在阶沿上装满水,当水龙一到,就用瓢将水向舞龙人的身上放肆浇,浇得越多越好,据说会因此感动龙王,可能会很快下雨。故舞龙人尽管浑身湿透,却啊吼喧天地玩一家又一家,玩一村又一村,少则三天,多者七日,然后将龙火焚,谓之缠灯。舞这种龙灯,除了求雨,当然还有爱玩爱耍愉悦身心的一面。

#
板凳龙
      它是在武术“板凳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桑植的板凳龙起源于洪家关白族乡。白族谷采芹的板凳拳,十人莫敌,人们感到新鲜别致,便运用到文体活动中。他们用白族姑娘的陪嫁红漆长板凳为“龙身”,在其两端扎上龙头与龙尾。玩耍时,两名男子各执龙头下的一只板凳脚,另一名男子,双手握住龙尾下的两只板凳脚,在围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只见舞龙人,舞上穿下,东去西来,来去穿梭,灵活多变,将龙舞得时起时伏,上下翻腾,蜿蜒盘旋,似朵朵红花,光彩夺目。锣鼓点子越紧凑,龙舞得越快速,其中还夹杂着不少花招,如“龙摆尾”、“倒吸水”、“昂天龙”、“滚绣球”等,令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此类龙灯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故流传很快很广,民间至今不衰。
 
玩花灯
      花灯,也是白族同胞喜爱的歌舞之一。
 
      花灯是以男女二人扮演,于灯下相对起舞歌唱的一种演唱形式。女的称花旦,身着白色或蓝色衣衫,肩披银锦或绣花披肩,腰系花围裙,脸抹脂粉,头戴花冠或插花,意为花朵。男的称丑角,身着黑色短褂,紧脚红裤,腰系两条撒穗花带,画“三花脸”,戴红坨纱帽,意为花蕾。
      二人各执一把花扇,在围鼓声中走进主人堂屋,口喊“拜年”或“送恭贺”,向家神挺身而出手行礼后,登上摆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在琴、笛伴奏下,相对起舞,一唱一合,有如东北的二人转,活泼风趣。演唱至某家门口,主人须燃放鞭炮,表示欢迎与赞赏。
 
      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演唱到高潮时,报以热烈的鼓掌和喝彩。离开时,主人放鞭炮欢送和感谢,围观者则拖着很长的队伍尾随其后,有的从这个村跟到那个村,继续观看。
 
      据考证,花灯在桑植流行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既保留了云南大理弥都花灯的艺术特点,又与湘鄂边傩戏、柳子戏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日臻完美,自成一家,别具一格,经久不衰。
 
      花灯兴起之初,多在春节至元宵节这一段时间内演唱。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每一个白族村庄都出动一个花灯班,走村串户,巡回表演,有的还与散居在永定桥头、教子垭一带的白族花灯班作交流访问。因为这种表演带有玩耍的因素,故谓之“玩花灯”。
 
      后来,有些条件好的人家,逢婚娶、寿诞、乔迁及弄璋(瓦)等喜庆活动,也邀请花灯班演唱助兴,增强喜庆气氛,故对花灯有“千朵万朵红花开,千村万寨喜事来,花灯玩得天地转,男女老少笑开怀”的赞美。

      桑植白族花灯,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众多优美,表演形式亦多种多样。除了多为主张自由婚姻,劝人痛改恶习的之外,更多的则是歌唱抗暴救亡的民族英雄歌唱劳动,歌唱生活的,还有思乡的。如在“十送”中唱:“二送郎的衣,件件是新的,情哥穿起好神气,访祖要仔细……四送郎的鞋,鸳鸯二面排,情哥穿起走四海,莫忘大理街。”
 
      其衬词多用“依嗨呀嗨喂”、“呀儿依儿呀”、“得呀得呀”等,曲调共有四百余钟,唱起来十分悦耳动听。
其表演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武花灯,其特点是刚劲,欢快风趣,带有武打的韵味,故玩花灯又称“打花灯”;
 
二是文花灯,特点是轻歌曼舞;
 
三是丑花灯,特点是幽默滑稽而活泼。
 
      但不论是哪一种花灯,都离不开扇子,在扇子上花样多变,即散、转、挽、收等四大动作,不但要散得开、收得拢、灵活自如,还要转得圆、挽得巧,方称上乘。所以花灯班优劣标准,除唱词、舞蹈外,更重要的是看舞扇子的功夫,舞得活不活、圆不圆。

      除了龙灯与花灯,桑植白族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演艺文化呢?让我们在明天的专栏中继续了解,敬请期待!

内容节选自:岳麓书院《湖南白族风情》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