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俗】桑植白族风情:配饰

2021-04-08 15:51 来源:未知

  

在上一期的专栏中,我们了解到了桑植白族人在服装上的讲究,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看看桑植白族在配饰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撒穗荷包
 
撒穗荷包,是白族少女送给男方的定情信物。白族姑娘一般年满十三四岁便开始学描绣工,到了十七八岁时就成了刺绣能手。其成品一般留作自用,或者赠给亲友,而最精致的则只送给心上人。有首白族民歌这样唱:“郎在对门打呵咳,妹绣荷包忙不开(哟)!后山来雨(女)天打岔,哥哥(儿)明朝来(哟)。”
 
年轻姑娘们在一起总爱出示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以显露手艺,有些爱逗玩的青年男子,趁机暗取这种“宝物”,嬉戏耍送,相互追逐逗趣,常常弄假成真。
 
撒穗荷包,是姑娘们用零碎细布、绸料拼粘成型,用彩色丝线缝合绣制而成的小品。它大如手掌,有牛腰子形、葫芦形或苹果形,两面绣有精致的图案,如“鸳鸯戏水”、“喜鹊闹梅”、“并蒂莲”、“蜂戏牡丹等,”下坠五色丝穗,故称“撒穗荷包。荷包上系有双细带,缀明亮小珠,作为配带之用。
 
荷包里一般分三到四层,备装火草、钢片、火石、烟丝,也可装银元、铜板、钞票、麝香药物之类。据白族老人说,这种信物从女方“发八字”送来,男方“取八字”收到,平时大都放置箱匣内保存,逢喜庆节日,外出做客,方取出佩用。白族人专情、憨厚、真诚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一斑。
 
 
银首饰
桑植白族妇女的首饰重银不重金,故银首饰种类繁多,且多为美化发型而兴。过去,妇人头发都兴绾“粑粑簪,所配银饰常见的有五六种之多。
 
其中葵花银簪六支,每支长约15厘米左右,分别插在发髻两侧;龙头银簪一支,长约16.8厘米,插于髻顶;颤丝玉石头仰柱一支,比一般略长,插在发髻中,头不动,它却颤颤的,最具风韵;缠枝纹银扁簪一支,横插于髻的上部;银凤钗一支,上部刻凤,团花加链带,下部开叉成两股,通常长19厘米,亦横插于发髻中部;镂图案银髻壳枚,专作“扎把髻”时别在髻脑上。
 
除了发饰,耳饰即耳环的造型也十分讲究,有瓜子耳环、峨眉豆耳环、茄子耳环、弯月形耳环、泡泡耳环、穗穗耳环、圈圈耳环等。
 
后来又出现新型蚂蟥式金耳环,多为中老年妇人佩戴。至于戒指、手镯,其种型特多,姑不缕举。还有白族妇女的襟饰“银牌”,也颇具形态,它多分为三层,每层为一枚形同铜串眼钱的银币,上铸“顺治”、“康熙”、“嘉庆”等字样,由三根银丝链相连,层有数根银丝穗和牙签、挖耳括等。
 
银牌佩在大襟上衣第一个布扣上银光闪晃,耀眼醒目。佩戴这样的银饰的白族妇女,若再穿一身形同喜鹊般色彩的束腰紧身衣,自是风韵万千、楚楚动人。
 
搬尖绣花鞋
搬尖绣花鞋,俗称“尖尖鞋”。这种鞋的底,讲究厚实,诩称“千层底”。鞋底头尖,且往上翻,恰似打鱼的搬搬船的尖尖的船头,故名。
 
鞋帮由两爿挑拢构成,挑合的针脚不外露。面料与里料,多用自织而染蓝靛的家机布。鞋面绣上花枝,取样豌豆茎叶花相络,从后跟往前尖绣。里料与面料中间还夹一层旧布粘成的布壳,以加强鞋帮的结度。
 
这种鞋,是过去裹小脚白族妇女的装束,外出做客时,与上身色调明快、大方的衣裤配套穿上,显得格外朴实庄重而引人注目。现在,妇女的脚都自然天成,前宽后窄,搬尖鞋已不适用,故已不再制作。
 
童帽
白族小孩帽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成品多出自女性之手。它们大多用颜色不同的绸缎、绒、花布和丝、毛、棉线绣制而成。线条明快,做工精妙,集传统的剪、绣、编、挑、粘、画等手工艺于一体,间或配以凸出的立体头尾和银质镶件,显得绚丽多彩。

01码绊式凉帽
此帽专供热天戴用,形式简单,但花样不减。围帮的两边都锁上“蓝根”,中额绣上夸张的“屮”字,鬓边处加绣万字格花相衬。上不做帽顶,透风凉快,仅用特制的两根布条缝成“十”字形与围帮连着,状如码绊,故称码绊式凉帽。“十”字处钉一朵绢花,帽帮上再一根可扣下巴的棉带即成。

02轿顶式菩萨帽
围帮幅较凉帽要宽一些,上有顶,多以粉红或绛红的绸缎做面料,用家织青布做里料,缝成筒状与围帮相连接。然后将顶部皱褶,用线扣紧,上缝三层布剪成的小圆巴,巴上置一朵内用弹簧丝连着的绢花,犹如花轿之顶。扣下巴的细绳上全串琉璃珠。额前帽帮间钉一排银质的“文八仙”或“武八仙小菩萨,故称这种帽叫轿顶式菩萨帽。这种小儿帽颇带富贵气,一般多为富裕人家的孩子所戴用。

03虎头式风帽
它为冷天御寒风帽,故有头有尾,又名虎头尾巴帽。这种帽做工颇精巧。白族妇女们根据虎为“百兽之王、可以镇邪”的传说,仿效钟馗神符上的老虎图像,在帽头额门上裁剪缝制两耳前罩,其间及其下潜心绣出怒眉竖眼、呲牙咧嘴、须横鼻凸、额现“王”字威武面孔,以此驱邪避魔,力图吉祥,保佑孩儿健壮成长。而在脑后则缝制成罩颈项的帽尾,以挡寒风从颈后袭击。据说,小孩戴上这种虎头帽,走路昂扬不踉跄,鬼怪妖魔见了也避让。
 
结束语
今天的内容就先介绍到这里,说完了穿着,下一期让我们去了解桑植白族在居住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敬请期待!

内容节选自:岳麓书社《湖南白族风情》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