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各族人民,对家中亡故的老人一贯实行土葬。人民对办丧事看的很重,所谓“红白喜事”,家中老了人要当做“白”喜事大操办。
丧葬礼仪
关于桑植的丧事礼仪,在《桑植县志·乾隆版》中曾有记载:
“桑俗丧祭,亲戚奠寿,裂布帛答之发引。所经处亦设路祭,惟偏民信鬼,师巫纷若而略于慎终哀戚之礼。若葬地山向年月,亦问之形,家但不至过信阴阳,久淹亲柩。俗鲜宗祠,清明至墓祭扫,中元焚楮于家,十日塑亦祭墓。”
桑植各族人民丧事礼仪的程序是:
一亡人入殓
首先分清是老人、成年人还是孩童,是死在家里还是外地,是病故还是凶亡,根据情况,不同处理。
凡是老人病重在家时,子女必须守候在旁,曰“守气”。停止呼吸时,由子女抱于胸前,叫“接气”,并立即将蚊帐掀开,同时,烧三斤六两钱纸,称“落气钱”。(三斤是死者去阴间的盘费,六两是“无常”的差费)纸灰用布袋包好,随尸入棺。落气时,还要立即送一把椅子放在土地堂前,表示让死者到阴间好坐,至“开路”后取回。
接着给死者梳洗,用一块湿白布,在死者五官、四肢、胸前和背后分别抹一下,再穿寿衣鞋。寿衣一般是五、七、九层,不带棉、皮类,妇女最里层要红色,因罪在阴间剥皮时见红为止。死者若父母尚在,内层还要穿一件白衣 ,称“缠腰带”。
而后,将尸体放在六尺长的一块叫“提尸布”的白布上,四人轻轻地将死者提上门板。脸朝外的摆在正房门前,给死者左手拿一个鸡蛋,右手拿一根桃枝,意在阴间作赶狗之用,脚跟前点一盏清油灯,叫“脚灯”,是去阴间途中的亮子,此为“下榻”。
下榻后,将死者睡过的床铺草搬去路口烧掉,一切就绪后,请道士“开路”,然后入灵堂。灵堂设在死者本家堂屋,先将棺材放在堂屋中间的两条长凳上,取火坑内的草木灰筛好,撒铺在棺内,按死者年龄,用小杯在灰上印圈,灰上铺皮纸,四周铺烧纸,再放垫褥,摆上枕头,并将家神用簸箕遮住,以免尸体污触祖神。
“开路”毕,由亲人将尸体抬入棺材内,四周用死者旧衣物扎紧,盖上寿被,在死者脸上盖一张黄素纸,等亲人看过后密封时取掉,并在堂屋大门上贴“当大事”三字,孝子贤孙,均要披麻戴孝。
若是凶死在外的青年人,其棺材不入堂屋,一般在岩塔里搭一凉棚停柩,其穿戴也不一样,如是仇杀或怨死就给死者穿草鞋,示谓他快报仇,其葬事也较简单,若是未满十二岁的孩童,一般都不用棺材,只用木匣收殓,葬入童儿坟。坟上倒扑一撮箕,表示早些回头,早些投胎转世。
二举行葬礼
老人死后,后人要为其举办丧礼,请道士超度亡灵。根据家庭经济情况,有做五、七、九天“落气好事”的,有做两、三日大解灯的,女亡人就做血湖灯,男亡人就做十亡大进贡,也有只做一晚“打经插”的。
不论哪种,基本程序有:
#开路:
给死者写灵牌、引路幡、念“开路”词。
#荐止
每用餐前,摆祭品于灵前,孝子跪祭。
#解五方灯
给东南西北中五方神位进贡,求得死者安全。
#解传灯
祭十殿闫王。
#散花解结
孝男孝女随着道士绕棺,
唱三十六解词,解去死者罪孽,
并撒纸花,愿亡者早赴佛地或早超人生。
#破狱洗池
男性破狱,女性洗“血湖池”,
若是凶死冤死,还要破“枉死城”。
#封脸辞灵
又称“闭殓”,密封棺廓,准备出柩。
#扫屋安神
出柩后,打扫灵堂,取下神龛簸箕,
扯去“当大事”纸牌,由道士“安神”。
如果死者属于凶死,道士还要表演:
上刀梯、踩铁铧、吞磁碗等巫术,
为死者消除罪孽,驱掉魂,
使其能早登极乐世界。
大丧日:又称“禳客日”,由道士掌坛先生选择吉日,一般在埋葬前一天举行。那天,亲戚朋友,前来祭奠,正亲多送猪羊祭,即一头猪,一只羊,一棚祭帐;次为三牲祭,即一棚祭帐,一块肉,两罐酒,几把火纸;一般多送钱,粮等。
前来祭奠的人,要在死者灵前烧香作揖,小子辈还得跪拜,死者长子一旁陪跪 ,表示还礼。祭奠者若是女子,还要在棺材边哭拜死者,由死者亲属女性陪哭,俗称“哭丧”。这天要大摆宴席,款待亲朋。
如果死者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就为死者举行家奠礼,又称“文公典礼”。请八个以上的文化人(俗称礼生),内中必有一位功名而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一班围鼓响手(唢呐)在灵堂进行一个通宵的“三献礼”仪式,以牌位代替菩萨,以“正气歌”驱邪祛鬼,用各种板调唱赞词哀歌。
对死者撰有行述(即小传),藏于神主牌内,孝子披麻戴孝,执“哭丧棒”,随礼生行“参神礼”、“参灵礼”、“上香礼”、“献祭礼”、“祝赎礼”、“安位礼”等。
行礼时礼生根据不同行礼内容,用锣鼓唢呐伴奏,唱各种不同词调,词意情深,曲调悲戚,催人泪下,如行“参灵礼”唱道:“悲呀!悲呀!月影迷朦胧,愁云蔽太空,思亲悲永诀,血泪洒丹枫,伤心啊!痛心呀!”行家奠礼的当天为“禳客日”,同样接受亲朋祭奠,次日早出柩安葬。
今天的内容就先介绍到这里,明天的内容中,将会详细介绍安葬和祭祀的仪式,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