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俗】打飞棒:桑植人的儿时记忆

2021-04-14 09:05 来源:未知

  

打飞棒

      打飞棒,是桑植广为流行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青少年尤其钟爱这项活动。清同治版《桑植县志·杂识》中就有“三溶民人不惧险,童少亦敢直面飞棒而迎接”的记述。由此可见,玩打飞棒游戏的历史已相当久远
 
      少儿们玩打飞棒游戏常在峪谷草坪,或收割后的干稻田中举行。所用之物就地取材,仅两根木棒、三块石头。一根称打棒,长约50厘米,大小手握为宜;一根称“飞棒”,长30厘米,租细与打棒一致。三块石头中,有两块稍大,相向而立,用来搁飞棒;一块拳头大,用来作“砍鸡头”,又名“打地鸡”的支点。
 
      打飞棒的玩法,视参加数的多少而定。若仅两人,则开展双人对抗;若人多,则分组进行。比赛形式类似于打垒球和棒球,不计时间,只以谁先满贯定输赢。
 
      程序分挑棒、打飞、砍鸡头三步。
 
      规则是,首先挑棒,争出线权。先自支架处向左右延长划一底线作为界线,再将飞棒横置于支石上,双手握住打棒,奋力将飞棒向前挑出,谁组代表挑得最远,谁便是开局的进攻方;反之,则为防守方。
 
      接着是打飞。攻方站在界线外稍后处,守方分散站在界线前方。攻方,右手虎口握着打棒的一端,大拇指和食指提着飞棒的上端,与胸同高,突然向上猛地一提,使之高过头部,同时迅疾松开;与此同时,手中的打棒对准下落的飞棒,拦腰用力击打出去,类似打棒球。而守方见飞棒呼啸飞来则奋起迎接,或迎面扑向前去抱住或腾空跃起抓住,犹如抢垒球。倘若防守失利,攻方则以打棒为尺,自底线向飞棒落地处直线量出距离,并记下数据。
 
      紧接着是砍鸡头。攻方将飞棒置于支点石上使其前端翘起为鸡头,后端着地为鸡尾,之后蹲下身子,用打棒对准鸡头猛击下去,使鸡尾翘起,并迅急拦腰用力向前击打。若守方又未接住,则攻方仍按前法量出距离。两次击打的成绩合并计算为一个人或进攻组的第一轮成绩。接着攻方的其他成员依次进攻。
 
      相反,若攻方打飞时,飞棒被守方接住,攻方须将打棒横置于支架上,让守方持飞棒自落地处投掷,若被击中落地,便失去进攻权,与守方交换角色和位置;若未中,则攻方继续进行砍鸡头。其间,守方若接住飞起的鸡头,须疾向支架处投掷回去,攻方则用打棒阻挡,若未挡住,且正好落在支架下或底线上,攻方无成绩;若挡在支架和底线之外,则据实丈量,计入成绩。
 
      双方轮流攻守,反复进行,直到有一方达到约定的满贯数而取胜,比赛方终止。于是,败北方要据约定进贡物品,或学牛叫狗吠。此时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将活动推向高潮,人人乐趣无穷。末了,若大家兴趣不减或失利方不服输,则争夺又从头开始。
      打飞棒,规则复杂,运动量大,而且潜伏一定危险,稍有不慎,即飞棒伤身,甚至打伤眼睛。但同时它又是一项适宜少儿锻炼身体,培养头脑灵活、动作敏捷、勇猛顽强、敢于冒险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故为父母者一般均不阻止,倒是乐于一旁观看指导,传授经验。由于大小皆喜的缘故,这项活动在桑植,始终有声有色,长兴不衰。
 
结束语
在明天的内容中,锦郎还将介绍桑植其他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敬请期待!

内容节选自:岳麓书社《湖南白族风情》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