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

        桑植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是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的发源地。桑植历史悠久,经考古挖掘证明,早在10万前就有人类活动,桑植因属于夏代晚期至早商时期文化类型被命名为“桑植文化”。全县总面积3474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土家、白、苗等28个民族长期杂居繁衍生息,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63%。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桑植原始先民的巫舞,先后与古巴人战舞、摆手舞、佛教舞蹈融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形成了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动律;古朴庄严的宗教舞蹈风格;庄雅与奔放并存的节奏;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融土家族原始巫教、巴楚巫傩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于一炉的多元文化特征。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的主旨:超度亡灵,解脱罪孽,缅怀亡者,激励生者,乐观面对死亡,让心灵在超脱中升华。基本步法有“步罡”( “四周罡”、“三台罡”、“八卦罡”、“七星罡”等二十几种)、“走四方步”、 “柔踩步”、 “后退三步半”。手法有“大天门”,“天旗”,“吞口”,“白鹤”等72种手诀和“施舍”、“莲花”、“剪花”等36种手印。动作组合有“摘仙桃”、“驱邪”、“降魔”、“拜忏”“童子拜观音”、“野猫戏虾” 、“猛虎跳槛”、 “五马破曹” “ 水击石”、“朝灵山”等。舞台调度图有 “双龙抱柱”、“龙摆尾”、“双连环”等。跳丧舞音乐没有旋律,以大鼓、锣、钹、铙、铃、勾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是各族人民原始宗教信仰及丧葬习俗的产物,是楚湘巫傩文化、土家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儒、释、道等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为当代民族间舞蹈尤其是土家族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桑植土家人贡献给人类“长舞当哭”的艺术典范;它所表现出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精神品质和“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传统道德教化在现实社会也具有实用价值。         2014年桑植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纯勤

      周纯勤,1944年3月出生,土家族,四方溪乡四方溪组人。15岁起师从父亲周子海学习佛戏和跳丧舞, 1981年3月开始跟随师傅到各村各户还愿、做道场。1984年2月被传渡师刘顺责授为主坛职,至今专业从事跳丧舞、佛戏、傩戏、巫术等民俗活动。
;      周纯勤对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佛道教经典、巫教文化、医理、命理、地理都有所了解,因此对土家文化跳丧舞能有独到理解,自出机杼。周纯勤身上集土家农民技艺之大成,雕刻、画像、扎纸、吹拉弹唱样样会,从而使他的跳丧表演随心所欲、欢畅淋漓、优雅多姿,又不失宗教礼仪舞蹈的中规中矩。
;      四十年的传艺中,周纯勤游走于湖南湖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授徒三十多人,影响深远。目前他的儿子、孙子接过跳丧舞传承的接力棒,以家族和师传的形式让跳丧舞这一土家文化瑰宝得到活态传承。

 

 

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为林

      文为林,男,土家族,1953年出生在打鼓泉乡赶塔村,1959年在赶塔村读小学,1963年在凉水口镇读初中,1966年回家务农至今。
       文为林从小酷爱文艺,六岁在村小读书,就参加小学文艺宣传队,十二岁进入初中以后,学校组织歌唱队,演出《芦荡火种》中扮演刁小三。十五岁回家以后,参加大队组织的样板戏《沙家滨》、《智取威虎山》演出,先后在凉水口公社、打鼓泉公社、桥自弯公社、南岔公社、洪家关公社巡回演出。从七八年到八二年期间,每年都参加县办农村文艺调演,也曾多次参加县文化局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十九岁在赶塔村小任教一年,给学生传授表演技巧。1980年在打鼓泉乡组织的阳戏剧团任团长,在剧团期间曾把生、旦、净、丑的表演技巧、唱腔、身段等非常熟练的掌握。1981年由县文化局举办农村业余剧团会演中,参演的剧目《桃花装疯》获二等奖,个人获演员一等奖。
       1982年文为林拜廖家村老艺人向宏治、凉水口镇张家湾村张文寿为师学习佛戏(目连戏)、跳丧舞、傩戏,并跟随班子在张家界永定区、桑植四方溪、细沙坪、沙塔坪、陈家河、凉水口、五道水、芭茅溪、桥自弯、谷罗山、龙潭坪、打鼓泉、南岔、洪家关、瑞塔埔、空壳树、刘家坪、淋溪河等地做道场表演目连戏、跳丧舞、傩戏等。1990年度职,自成班子,带领班底专职从事目连戏、跳丧舞等丧葬民俗活动,并在沙塔坪、蹇家坡、陈家河、凉水口、廖家村、两口河、南岔、桥自弯、洪家关等地收徒弟十八人。
       多年的戏曲表演和民俗活动实践,加上较高的文化水平,文为林成为乡村文艺的“全褂子”,精通佛戏(目连戏)、跳丧舞、傩戏、围鼓等门类,能将南北二斗,魁星三相,九宫八卦,三台四海运用自如,既能演又能说。2004年湖北民族学院来桑植对他进行了资料采集。2005年,县非遗办也去他家进行佛戏(目连戏)、跳丧舞的资料采集。在2007年县民族事业局出版的桑植文化系列丛书中,他参与撰写了《桑植高傩》、《桑植佛戏》、《桑植目连戏》、《桑植民俗礼仪大全》,提供《桑植民间舞蹈》傩舞、跳丧舞动作原型。2010年3月桑植成立土家族学会,文为林表演了祭祖仪式,学会鉴于他的艺术造诣和多年辛勤的传承工作,向他赠送了全县老艺人唯一拥有的礼品—《虎啸山河》金虎纪念品一尊。

 

 

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光敬

      周光敬, 1971年6月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张家界市桑植县四方溪乡四方溪组农民。1982年6月开始随父亲周纯勤学习丧葬礼俗组织、打围鼓、演跳跳丧舞、画像、雕刻、书法。1987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到各村各户还愿、做丧事。1997年9月取得度职资格,担任主坛职,至今专业从事跳丧舞、佛戏、巫术等民俗活动的主持。
       三十年来,周光敬在跳丧舞表演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征:
       一、动作沉稳庄重,强调严谨的程式。周光敬自小受父亲影响,耳濡目染,刻苦钻研祖辈留存下来的上百本佛道教经典、巫教文化、医理、命理、地理方面手写本,能熟练诵唱三十余部佛教经本。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使得他的跳丧舞表演讲究严谨的宗教程式,动作沉稳端庄。
       二、融多项艺术之长,舞蹈表现更显美感。周光敬自小随父学习雕刻、画像、纸扎等传统技艺,无论是同边顺拐、颤膝下沉、反胴划圆的律动,还是繁杂多变的舞台调度,周光敬都把多年研习的民间技艺里的线条、构图、色彩的把握运用到跳丧舞里,使得自己的舞蹈表现更富有画面感。
       三、动作灵巧,深刻体现舞蹈本体,富有艺术感染力。跳丧舞体现了土家人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周光敬能通过肢体表现深刻地诠释跳丧舞的内涵,达到了祭祀神灵、驱邪纳吉、娱鬼悦人目的。
       通过30多年的演跳和传承,周光敬逐渐成为湖南湖北边境一带很有知名度的土家跳丧舞师,加上周光敬多年来还有傩戏、巫术等民间技艺,因此向他学习跳丧舞的人很多,除了本乡村民外,周光敬在苦竹坪、龙潭坪、湖北的鹤峰梅坪等乡镇收授徒弟20多名,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精湛的技艺逐渐被外界关注:2009年接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的非遗项目普查;2012年9月,接受湖北三峡大学师生采风;2013年4月、5月、10月三次接受北京专家、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非遗保护中心跳丧舞项目的调查。在跳丧舞的传承保护队伍中周光敬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跳丧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仙芝

      周仙芝, 1976年8月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张家界市桑植县四方溪乡四方溪村川石头组农民。1988年6月开始随伯父周纯勤学习丧葬礼俗、傩戏、跳丧舞等民间技艺, 1990年初中毕业后,周仙芝正式加入周纯勤班子从事丧葬、还愿等礼俗活动。1995年,开始跟伯父周纯勤学习纸扎(丧葬礼仪活动中的技艺),1996年跟随本村的师傅学泥匠,2009年6月成为丧葬民俗活动的主坛。周仙芝每年平均从事丧事、还愿60余场,足迹遍布湘鄂两省边界龙潭坪乡、苦竹坪、淋溪河、湖北鹤峰县的黄土坪、九洞、梅坪等十几个乡镇。
       多年的跳丧舞艺术表演实践,周仙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特色:
       一、动作流畅自然,富有灵性。周仙芝自小天资聪颖、身手敏捷,表现动作时似猛虎下山,似蜂蝶起舞,身体以胯为轴呈弧形划圆舞动,前后左右在纷繁复杂的队形变化中流畅自然地彰显舞蹈的魅力,动作古拙质朴、自然流畅。
       二、严谨庄雅与激烈奔放并存。跳丧舞是一种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宗教舞蹈,周先芝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谙熟民俗礼仪活动的程式,在踏罡步斗、做手印、挽手诀等充满神秘庄严的宗教世界里,能够随着锣鼓节奏时快时慢的变换,奔放自如地诠释着土家人“乐舞当哭”的习性,使原本严谨庄雅的场面具有夺人心魄的震撼力。
       周仙芝精湛的技艺赢得行内从业人员的认可和各专业院校的关注:2012年9月,在打鼓泉乡潘家山村,接受三峡大学教授刘冰清一行四人的采访拍摄;2012年4月,配合县非遗保护中心对跳丧舞的田野调查;2013年接受北京舞蹈专家、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师生跳丧舞采风;同年三次配合县非遗中心进行跳丧舞项目调查。
       生活中的周仙芝憨厚、内敛,一直低调地传习着跳丧舞技艺,直到2011年以来面对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的状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开始在本乡和苦竹坪、龙潭坪等乡镇收授徒弟10余个,希望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老祖宗创造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跳丧舞传承道路上,周仙芝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