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桑植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澧水三源及溇水两岸村落星罗棋布,并开始用铜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将人类文明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到了汉代,桑植正式实行县治,纳入中华大家庭。清雍正十三年,正式设置桑植县,相沿至今。
桑植县人民勤劳、朴实、勇敢、热爱祖国和自己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压迫与侵略的斗争中,义不容辞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几千年风雨,数千载春秋,桑植的民族文化久盛不衰,那从人类进化演变而来的民舍民居、民族服饰,从澧水、溇水源头奔涌而出的民歌、民乐、民舞,那从人们日常交往处世为人遵循的礼仪礼节,恰是一卷卷民族风情长画,把人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
桑植的民族礼仪顽强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特征,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浩瀚的民族礼义文化中,更加体现了桑植人民的聪颖、才智、文明、团结、助人的民族美德。
第一章 婚嫁礼仪
据《桑植县志·乾隆版》载:“桑俗嫁娶,男家请媒求婚,女家既诺,授年庚筮之告,各书庚帖媒传送,男女各执曰传唐。继送叙弊于女家曰定亲。将娶预择吉期报女家,谓之报日。嫁娶时具猪、羊、酒、果、首饰、衣服,用鼓乐至女家,谓之下财。女家具妆奩马、牛送男家,谓之赔送,贫之略焉。亲迎礼不行,惟土家间行之。娶妇前一二日为子命字,女子过聘时行上头礼,犹有冠笄遗意。”
《桑植县志·乾隆版》
桑植各民族的婚姻在1729年改土归流前是比较自由的,桑植有两首民歌形象地作了表述:“好田好地不用肥,好郎好姐不用媒,多个媒人多张嘴,媒人口里出是非。”“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义好,冷水泡茶慢慢浓。”这些民歌说明桑植男女青年定婚不受门庭限制,也道出了他们追求婚姻自主的迫切愿望。每年正月新春和“社巴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赶会”赛歌赛舞活动中,男女青年就聚会在一起,用唱歌,跳舞、吹木叶表达爱情。
以歌为媒
桑植被称为民歌的海洋,在这里居住的各族人民人人都是山歌手,个个能唱各种不同腔调的民歌。男女青年大都以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歌声来追求自己的爱情,用歌声来追求自己的幸福。男女青年定婚主要靠山歌牵线,如果一方用歌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另一方用歌声合了歌,也就是作了意的表示,如果一方不同意,不喜欢,就用歌声骂对方,予以回绝。
男女青年相爱之后,有时候在草坪野外相会,有时在山坡树林叙情,而表达他们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结成舞伴,跳摆手舞、仗鼓舞。
以前各地土家族人民聚居集中的地方就建有摆手堂,白族人民聚居集中的地方建有祠堂。这是土家族、白族人民的公共建筑,由族长和族里有声望的老人商量发起,预算价款工日,向族人募捐,钱多的多出,钱少的少出,对这种活动,大家都很踊跃,有的捐款,有的捐料,有的捐工,人人不甘落后,以能为建摆手堂和祠堂出钱出力为荣。
这种公共建筑一般为砖木混合结构,可以一房多用,既能跳舞,又能唱戏,又是族人议事的会堂。平常,男女青年在工作之余,或傍晚,或雨天,或雪天,大家来到这里,各自和心爱的人唱歌呀,跳舞呀,尽情娱乐。逢年过节,摆手堂祠堂更是热闹非凡,土家族、白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各种娱乐形式尽情玩耍,男女青年在这时如同进了天堂。
图片
男女青年相爱,不算正式定亲,这只能算情人。要正式成为未婚夫妻的章程有很多。女青年爱上一个男人后,就精心绣制(或挑、或套)一个荷包(又叫香袋)和鱼裹蔸送给他。男方接受女方的这一礼物后,就送给女方一尺青布和一尺白布,两把丝线,有钱的男青年就送给女方一条银项链,一只银手圈,一把银梳子。
香袋为四方形,约手掌大小,上面千针万线绣上鸳鸯戏水、百年好合、龙凤呈祥等图案,所以又称鸳鸯荷包。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烟,一层装小东西或钱币;鱼裹蔸为长方形,多用青布红丝线绣成,有的手巧姑娘将鱼裹蔸裁剪成鱼形,上面有鱼头、鱼眼、鱼翅、鱼鳞、鱼尾,抹在腰上,就像一条真鱼缠在腰上,栩栩如生,活神活现。
内容节选自:光明日报出版社《桑植民俗礼仪大全》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处理。
编辑: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