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湖南省军区领导到桑植考察时,发现还有群众过着衣不裹体、食不饱腹的生活,他们主动向省委、省政府请缨,将桑植作为扶贫联系点,并立下“老区不脱贫、部队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前后24批次从机关和直属队选派50名现役干部和战士前往革命老区桑植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一扶就是32年。截至目前,湖南省军区帮扶的4个乡镇11个村全部脱贫出列。
32年后,当初的誓言历经数届党委班子传递至今,现任第24届驻桑植扶贫工作队冲锋的姿态始终向前,激情满格。
“四色产业”托起多彩脱贫路
湖南桑植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县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革命时期,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如今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近年来,带着“感恩反哺”的情怀,湖南省军区挂钩帮扶桑植县红军村、新阳村,目前两个村均已从贫困村名单里脱贫出列!两个边远山区贫困村是如何脱贫的?他们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扶贫机制?脱贫成果能否保持持久?记者带着疑问实地走访,惊奇地发现:在“蓝”“绿”“红”“金”四色产业的带动下,一个集光伏、粽叶、旅游和蜂蜜为主的多维产业扶贫格局,正让昔日贫困农民稳步脱贫,走向幸福安乐的多彩生活。
在桑植县新阳村白岩壁组山坡上的光伏发电站,村书记庹文华和湖南省军区扶贫工作队队长杨凯正在巡查光伏设备。
杨凯边巡查边记录当天光伏发电数据。他的手机屏幕显示,当日光伏发电量393.1千瓦时,当日收益334.1元,累计收益已有121988.2元。杨凯指着光伏电板说,“有了这些蓝色光伏板,我们就可以借光生‘金’,这是村里的‘金银板’。”
新阳村和红军村都是桑植县最偏远的村, 山多地少,资源贫瘠,严重制约了这两个山区贫困村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严重。
新阳村村书记庹文华介绍,以前村里没有任何集体收益,全村449户中有125户贫困户。湖南省军区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一块块“板板”被送进了村,新阳村200千瓦、红军村7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先后建成。如今,这些发电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源源不断地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不少农民开玩笑说,只要太阳不吵着“要下班”,他们就可以“数票票”。
“刚开始时,老百姓谁也不信这些蓝色的太阳能发电板能赚钱。”杨凯回忆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时的情形:“老百姓都有点心疼,前后投了190万元,要是不成,这些钱不就打水漂了吗?”
虽然心里直打鼓,但杨凯还是带着村民和村干部一起把荒山平整好,装设备、架线路。光伏发电站实现顺利发电后,年净利润保底有16万元,持续收益可达20年以上,红军村首次给贫困户分红时还举行了发放仪式。
“听说过天上掉馅饼,没见过靠晒太阳也能赚钱。”庹文华憨厚地笑,村民们也向省军区的扶贫工作队竖起大拇指。
“刚开始到村里来帮扶,群众都在观望,我们必须审慎选择项目,让大家看到成效,才有信心跟我们一起干。”杨凯告诉记者,光伏项目利润高,风险小,收益时间长,现在来看这步棋走对了。
“要没这些‘板板’,我还真不知道咋脱贫呢!”新阳村搬迁户张春年是贫困“钉子户”,如今她靠在村里打扫卫生每年增收1500块。扶贫工作队为了让张春年这样的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聘请 1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乡村保洁员,劳务开支从光伏发电收益中支出,贫困户有了这个收入托底基本生活保障,他们解放了双手,开始涉猎更多领域增收致富。
“电站就在老百姓身边,就近负责管理的贫困户也更有参与感。”把光伏电站当作“宝贝”的不只张春年,驻村帮扶队队员袁超更有感触。
光伏发电让村集体有钱了,帮助老弱病残等群体改善基本生活,更能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带来了长期保障,去年还给新阳村小学翻修教室、购买教学用具并资助贫困学生,给红军村修缮塌方路面等基础设施维护。
“今年孩子们开学前,村里送来了3000元生活费,这可帮了大忙了!”贫困户刘良泽一直体弱多病,靠低保度日。自己2个小孩上学的花销曾让他天天焦虑却又无可奈何,如今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绿色”粽叶变产业,撂荒地上“点叶成金”——用“精准”的思路进行产业扶贫
红军村藏在湘鄂边境的崇山峻岭里,因革命年代贺龙元帅带领红军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而得名。3月下旬,记者随湖南省军区扶贫工作队沿着悬崖路登上该村的野生粽叶基地“金竹园”,一下车,浓浓的粽香便扑鼻而来。
“
“粽叶又称箬叶,现在村民光采摘野生粽叶平均每户每年可赚4万元。”驻村帮扶队队员袁超指着眼前成片成片的粽叶林说,“金竹园”因粽叶而繁荣、热闹,每年丰收季节,这里满山遍野长满粽叶,村民日出上山采摘,日落下山卖叶,当天就能进票子,全村人都把这里当做“钱袋子”。
“这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幸亏来了省军区扶贫工作队!”红军村村主任周建斋告诉记者,红军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粽叶是村里的“特产”,但因为山高坡陡一直没通路,村民上山采摘风险大效率低,导致有“特”无“产”。
2018年,湖南省军区将红军村确定为帮扶贫困村,发展粽叶产业成为帮扶工作队深入调研后的脱贫大计,他们投入200万元资金修建一条12公里的产业路,去年4月货车可直接开进“金竹园”,让红军村告别了采摘粽叶靠人背骡子拉的历史,村民们都称路为“八一路”。
路通,一通百通。贫困户张春林告诉记者,现在能骑摩托去摘粽叶,方便了很多,采摘时间由过去日均5小时增加到8小时,采摘量由过去的日均60斤增加到100斤,去年靠采摘粽叶赚了5万,戴了一辈子“贫困帽子”终于摘了“帽”,干劲更足了。
为提升粽叶采摘收益,湖南省军区与当地粽叶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在驻地新建扶贫车间——龙潭坪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村民采摘的粽叶直接卖到这里进行加工、分练、冷冻,旁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近150人在这里就近就业,搬迁户“上班下楼、下班上楼”,非常方便,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尝到了甜头就有了发展信心。省军区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户精准对接”的产业扶贫机制越来越清晰:通过发展“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企业租金+贫困户薪金+农户收益”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让每家贫困户都进入到扶贫产业链上,从而为脱贫提供坚实支撑。如今,红军村有113户贫困户每年可分租金收入400元;39名贫困户务工人员月均工资1800元以上;全村每户粽叶销售平均可赚3万元。
在搬迁安置点,记者遇到了在此打工的脱贫户贺晓成。他家5口人,原来种了3亩药材,去除成本后每年收入将近1万元,再加上偶尔打打工,合起来也就1.5万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在帮扶队的引领下,他种了20亩粽叶林,成为收租金、挣薪金、领分红的“三金”农民,家里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单桶洗衣机变成了双桶洗衣机,还买了冰箱、空调、智能手机,安装了宽带,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这在红军村已经不再是新闻。
“红色”旅游引客来,好风景变成“好钱景”——“两山”理论在丘陵地区的生动实践
一大早,住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新阳村的脱贫户彭长文就开始忙碌了,数十个人在他打理的“红军灶”预订了午餐。农家腊肉、鸭脚板、红薯饭、土鸡,深受游客喜欢。“近两年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游客越来越多。去年一年,我家仅靠“红军灶”就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在“红军灶”附近不远的朝阳地,一棵300多年的红绸树和树下的吊脚楼,是当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见证,不时有游客驻足。1932年,贺龙元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部分红军转移到桑植县刘家坪,新阳村现址是当年红二六军团的休整地,也是红二方面军整编地。
“多亏了有省军区来扶贫,让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彭长文说,过去的新阳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脱贫致富“经络”不通,全村449户中贫困户有125户,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讨生计,村里压根没啥人气。
省军区帮扶工作队来了后,在审视村里的资源时发现:新阳村是县城通往贺龙元帅故居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必经之路,众多游客会路过此地,何不把“好风景”打造成“好产品”,让红色旅游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为了擦亮新阳村红色旅游品牌,湖南省军区投入300多万元打造“刘家坪红军体验营地”,开发红色旅游“红军灶”项目,升级改造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特色民宿,与地方组织、旅游部门和红色教育基地合作,打造一个集“党性研学、红色教育、军事训练、户外拓展、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以前山上缺水少电,上山下山要走很长的山路。如今老家成了景区,我们成了‘上班族’,还有工资领。”脱贫户黄生祥对红色旅游项目感慨不已,老婆身体不好、孩子上学都需要照顾,外出务工赚钱几乎不可能,是“红军体验营地”项目为他带来了福音,每年为他增加3万多元收入,现在村里和他一样获益的贫困户有30人,通过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小商品服务也有收益。
红色旅游给新阳村聚集了不少人气,如何让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地分享这个红利?湖南省军区通过创新旅游产业带动模式,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民俗体验,推广“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立足竹制工艺品、腊肉、三红蜜柚等土特产资源优势,开发出12种旅游商品,加强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乡村红色旅游拉动400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当年成功入选国家4A级景区。
革命战争年代,桑植人民不遗余力参战支前;和平年代,驻军官兵竭尽全力帮扶脱贫。老党员刘玉恒感慨:“感觉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脱贫致富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谈起帮助驻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一事,桑植县人武部第一书记、县委书记刘卫兵算了一笔细账,“这件事既充分发挥了省军区系统的独特优势,找准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帮助困难群众拔掉了穷根,还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了红色资源,使红色基因得到赓续传承,可谓一举多得。”
“金色”蜂蜜出“深闺”,昔日“麻友”变“蜜友”——“高品质”路线接入都市“畅销路”
走进红军村脱贫户张凤林的蜂场,十几名村民正围着蜂箱观察张凤林如何取蜜,站在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蜂箱前,他小心翼翼地揭开一个箱子,箱里插放着6块蜂巢板,每块板上蠕爬着密密麻麻满的蜜蜂。割下几块金灿灿的蜂蜜后,递给围观的村民们,“尝一尝,很鲜甜的。”
“他们这些人,原先都是打麻将的‘麻友’,如今,谁也不打麻将了,成了‘蜜友’。”张凤林的老婆李青艳告诉记者,“省军区扶贫工作队帮大家‘改邪归正’了,过去打麻将有赚有赔,现在大家养蜜蜂稳赚不赔!”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
“去年8月份以来,我已经销售将近500斤蜂蜜了!”一边品尝着新鲜的蜂蜜,张凤林一边介绍,根据颜色和味道不同,自家酿制的蜂蜜分为3个品种,每斤售价120元,目前已收入4.1万余元。此外,家里还有100多斤蜂蜜存货,全卖出去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这些数字,都是我过去作为贫困户,想都不敢想的。”
“养蜂讲究有山有水有花,鸟语花香的红军村,十分适合养蜂。”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杨凯介绍,红军村地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周边,蜜蜂采蜜的花源比较多,森林里有1000多种高山野生植物,包括贝母、金银花、黄柏、天麻和七叶一枝花等珍贵药材植被,出产的蜂蜜色泽佳、口感好,发展蜂蜜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红军村一直都有养蜂传统,但过去由于山村闭塞,市面上难得一见的蜂蜜,销路却一度不太乐观,一直没能成为富民产业。如何盘活这一“沉睡的资源”呢?湖南省军区驻村帮扶工作队想到了开通线上线下“两路销售”模式,构建固定客户微信群、网上开辟优选销售平台、红色旅游景点重点推荐格局,让“市面想要的”找到“山里想卖的”。
“现在蜂蜜是供不应求,微信有固定客户群,网上有优选线上销售平台,今年的春季蜂蜜我已经卖了90多斤。”今年52岁的脱贫户覃章武,养蜂6年,每年他都要进山放蜂采蜜,有时为了收集到最纯正的土蜂蜜,覃章武甚至还要爬上悬崖。他告诉记者,以前缺少固定的销售渠道,只能四处联系卖家,或者到市场上散卖自己的土蜂蜜,省军区扶贫工作队来了后,教会我们使用智能手机、网上直播卖蜂蜜,如今手机已成为他们的“新农具”。
“传统生产模式缺乏标准化,产出的蜂蜜质量不够稳定,从而缺少品牌化的基础。”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杨凯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养蜂技术培训,把标准化的养殖模式带到养蜂人身边,通过提高蜂蜜的品质卖出更好的价格。
尝到甜头后,他们在全村推广建立了中蜂1639精准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家庭,饲养6群中蜂,培植3亩药材蜜源植物,当年收入不低于9000元。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可持续发展,蜂农学会科学养殖以后,进行扩繁育,红军村424户中发展到50多户养蜂,全年有600箱蜂蜜产能,占全村收入10%左右,已经有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来源:掌上张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