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桑植县文体广电事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深入贯彻 习 近 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县建设,以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桑植县文化软实力;以全面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重点,实现文体广新事业快速发展。
文化活动亮点纷呈
依靠得天独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我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着力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实施全县文化事业跨越发展。
五年来,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欢乐潇湘.民歌桑植”群众文艺汇演、全县广场舞比赛和闹元宵活动、桑植民歌歌王争霸赛等,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影响深远,有力推广了桑植民歌。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也组织开展了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如白族游神、三月三、六月六、“赶庙会”等,活动的举办,对提高桑植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湘读书月”持续开展,“市民捐书”、“青少年读书班”等活动效果明显。县文化馆积极安排指导员到深入农村开展群文辅导工作和文艺创作,下乡辅导文艺节目80多个,教唱革命歌曲60多首,指导了全县“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
五年来,利用文化流动宣传车和流动演出舞台车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500多场,协助各乡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40多场。目前,全县自发而起的广场舞队伍达到220多支,已成为我县精彩纷呈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群众文艺汇演
2016年元宵节
群众文化活动
喜迎十九大“欢乐潇湘•民歌桑植”2017年邮政杯全县群众文艺汇演总决赛
“中国移动杯”桑植县民族舞大赛
2016年桑植民歌专场演唱会
非遗传承保护成果丰富
截至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23个,县级项目46个。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1人,市级传承人40人;县级传承人66人。2014年桑植跳丧舞被列为国家级第四批非遗项目。
整理了《桑植民歌选第一集》、《桑植民歌资料卷一、二》、《桑植民歌精选》等。出版了《桑植民族民间舞蹈精选》、《桑植民歌精选》、《桑植高傩演本》、《桑植目连戏演本》、《桑植民族诗词》、《桑植器乐集》等18本桑植民族文化系列丛书。2012年出版《守望精神家园—走近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了《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歌碟。共编纂文字资料7册计12万字,照片4923张,录音36小时,录像108小时,音像资料11盒,收集民间作品、实物18件。发表桑植民歌、民舞等专业研究论文100多篇,国家、省级民歌研究课题6个。组织编印《桑植民歌民舞乡土教材》,进一步完善非遗数据库和档案整理工作。
开展了桑植民歌进校园和活动,教唱桑植民歌。举办了桑植民歌大型专场晚会——《唱个山歌甩过来》、联合BMM公司开展非遗走访活动,每年均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先后接待中央音乐学院、湖南师大等5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的采风和采访。非遗保护工作成为全市典范,走在了全省前列。2012年县委书记刘卫兵被授予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2017年刘家坪白族乡、洪家关村被评为“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
游神赶会
桑植杖鼓舞《赛神》
白族杖鼓舞
召开非遗专家座谈会
土家非遗代表项目
举办非遗项目传承人座谈会
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认真落实《桑植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引导全县人民积极健身,晨跑晚练蔚然成风。县体育部门主动联系,积极指导。先后举办了“中医健康杯”、“新农村杯”、全县“五一”职工篮球赛等品牌赛事,承办了武术擂台争霸赛,全市太极拳展示等活动。全县共成立11个单项体育协会,各体育协会积极筹措资金,创新思路,活动开展健康有序。初步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主管部门牵头,以各体育协会和健身组织为支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坚持走体企结合路子,逐步探索体育社会化。承办了2015年全国篮球俱乐部青年锦标赛,“弘扬贺帅精神.重走长征路”和“穿越大湘西.走红军走过的路”活动;2017年全国女子篮球锦标赛和湖南省第24届中小学生象棋锦标赛。
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提升了我县城市整体形象,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连续7年组队参加湘鄂边老苏区“贺龙杯”篮球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成功举办县八运会。
此外,各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活动也正自发兴起,活动开展此起彼伏,成功将我县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深入,涌现出了许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年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人数达到12万人以上,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机关单位参加人数达到58%以上。
省体育局局长李舜来桑参加“穿越大湘西”活动启动仪式
举办重走长征路活动
“全民健身日”广播操比赛现场
县委书记刘卫兵宣布八运会开幕
举办县八运会
农村广播电视实现覆盖
五年内,全县已完成4169个自然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王家界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改造和各项设备的提质升级。
全面实施“户户通”工程,整个项目共投入资金482.91万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169.44万元,省级投入资金67.78万元,县级投入101.67万元,其他投入144.02万元。截至2016年底,已发放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16944套,安装入户率为100%,实现了20户以下1207个自然盲村开通广播电视用户。
自2015年开始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共计投入资金1020万元,项目采用以3G、4G网络技术为主要模式结合有线共揽传输的技术方案,工程建设覆盖全县23个乡镇、299个行政村。现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村村响”项目的完成,使党的政策能够有效传播到千家万户,也为农村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此外,应急广播启动使用。全县已设置有线防洪预警点为138个,无线防洪预警系统达114个,达到了全方位的立体覆盖。
提质改造后的王家界广播电视转播台
“村村响”器材发放现场
新建完成的“村村响”监控平台
“村村通”建设现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全县299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 2014年、2017年两次对图书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图书达到1500册以上。县图书馆完成“两馆合一”,与县一中实现资源共享,顺利完成二级馆的评估定级。该馆增设了“阳光书吧”、电子阅览室等设施,有效完善了图书馆功能设施。该馆坚持定期举办的“文学沙龙”活动,凝聚了人气,提升了档次。
全力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
按照“七个一”标准,2016年完成厂湾村、老村村等12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共完成文化活动广场12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230平方米。2017年11个村建设任务正在实施。
多措并举实施“送戏下乡”和“送电影下乡”
县非遗传承中心每年承担“送戏下乡”任务60场。自2016年起与民营文艺团体合作,由其承担以阳戏、花灯、民歌为主的部分“送戏下乡”工作,使全年“送戏下乡”达到200多场次。 “送电影下乡”每年达到6300场次以上,使每村每月免费观看最少一场电影,其中每年国产新片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丰富了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内容,享受到了文化发展成果。
业务培训常年坚持
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每年的业务培训,提升了基层文化站长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该馆已成功评估定为国家一级馆。
县文化传承中心项目启动实施
该项目占地面积35.83亩,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计划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主要修建规划馆、文化馆、民歌大剧院、综合楼、地下停车场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现已完成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网上招投标设计,现正进行方案初步设计。项目的建设对于保护、展示、传承、弘扬我县民族民俗文化,促进和带动我县文化产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县城新地标,也是我县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旅游设施。
桑植县图书馆
流动阅读车
图书馆
图书馆实现“两馆合一”搬迁现场
全县文化站长培训
免费音乐器材培训
桑植县文化传承中心效果图
文化市场执法强力推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每年组织开展了“扫黄打非”活动,开展了“护苗”、“净网”、“秋风”等专项执法行动,加大日常监管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力度,重点打击社会反响强烈的接纳未成年人入网吧问题;加强文化市场消防安全、音像制品、歌舞娱乐场所、新闻出版市场等专项治理,净化文化市场;组织开展网吧等经营场所全面换发证工作。2016年县文化执法大队被评为全省文化执法先进单位。
网吧整治行动动员大会
启动“护苗2015”专项活动
“扫黄打非.护苗2017”绿色书签进校园启动仪式
下一步,桑植县将继续挖掘内在文化魅力,突出特色,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我县经济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来源:时刻桑植
责任编辑:葛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