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馆:突出特色 勇于创新 丰富我县群众文化

2016-09-23 10:58 来源:桑植新闻网

  

  桑植新闻网9月22日讯(记者 黎治国 )近年来,桑植县文化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激发基层群众文化热情,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我县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特别是今年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承办,县文化馆协办的桑植县2016年“欢乐潇湘•民歌桑植”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初、决赛于9月2日在县民歌广场中心圆满落幕。其中选出的三个节目参加全市决赛,赢得了评委及观众博彩。活动的成功得力于得益于县文化馆全体人员对文化事业的无私奉献和执着追求。

  精心策划,实地督查,确保汇演活动顺利开展。

  “欢乐潇湘”从今年5月启动,至9月结束,是桑植近年来演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县文化馆按照县委宣传部的要求,周密组织,精心策划,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下发群众文艺汇演通知,并以县委督室为主,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带领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对23个乡镇的活动筹备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狠抓落实,突出特色,确保初赛活动丰富多彩。

  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广新局的带领下,县文化馆业务人员狠抓落实,积极下基层,对各参赛的文艺节目进行了全方位的辅导和精心排练,各乡镇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和激情。

  为了进一步深度挖掘和弘扬我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优良传统,文化馆业务人员更是放弃了近3月的休息日时间,加班加点下基层、走乡村进行了精心整理和挖掘,培养了一批民歌传承人,挖掘了一批批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优秀节(剧)目。如:马合口白族乡选送的舞蹈《欢乐地虎凳》、洪家关白族乡选送的器乐合奏《开山》和芙蓉桥白族乡选送的舞蹈《芙蓉龙跃仗鼓舞》等优秀节目,引起了众多专家老师、有关领导及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23个乡镇组织开展了初赛活动的节目有220多个,参与演员达1000多人次(最高年龄达80岁、最小年龄6岁),观众达13万多人次,涉及面广,群众参与热情高,演出规模大,节目档次较高,演出节目内容更是丰富多彩。

  勇于创新、团结奋进,确保参赛节目原创精创。

  为做好“欢乐潇湘.民歌桑植”演出,县文化馆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群众创作、鼓励群众表演。组织杨涛、佘丽华、王招弟、田国详等业务老师和各乡镇(社区)文艺骨干,深入各乡镇、街道面对面辅导,现场排练,对节目的创作、节目形式等方面进行指导,早起晚歇为百姓辅导和排练,吃住在百姓家里,实施“封闭式训练”,一直坚持了20多天。使热爱文艺活动的群众文艺素质和才能得到提高,一批“草根”演员迅速走红“欢乐潇湘”舞台。

  县文化馆在发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的同时,注重在原创节目上下工夫,在民族特色上功夫,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让马合口乡的百姓对地虎凳舞有独钟,洪家关白族乡的群众对围鼓痴迷,瑞塔铺镇的百姓热爱花灯,芙蓉桥乡百姓对仗鼓舞专一,发挥了地方特色和原生态民俗,从群众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演员。9月1日初赛演出的女子群舞《摆手情》、仗鼓舞《仗鼓情》、桑植民歌联唱歌、《闹花灯》、《八哥洗澡》、《欢乐地虎凳》等14个节目均为原创作品。9月2日马合口乡、洪家关白族乡演出的节目晋级张家界市总决赛。

  通过这次活动举办,丰富了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现和培养了基层群众的优秀文艺人才,挖掘和抢救了许多极为罕见却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精品力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好评,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如今,爱好文艺的群众纷纷组织成立了文艺队伍,目前已达128多支群众文艺队伍,丰富了群众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