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传承人 >

市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

       桑植薅草锣鼓是民间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清同治十二年<<桑植县志>>有记载,“土人以刀耕火种,掘地耘草,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以娱乐者。如今, 在桑植薅草锣鼓歌中, 歌师的吟唱已由单纯的祈神驱灾演变为鸣锣击鼓,催人奋进、活跃劳动气氛,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桑植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 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桑植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撰稿: 侯碧云
西莲乡薅草锣鼓(摄影李维跃)        薅草锣鼓(摄影曹开胜)
 
传授薅草锣鼓(摄影侯碧云)        吉首大学采风薅草锣鼓合影(摄影林峰)
 

薅草锣鼓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永爱

      李永爱,男,土家族,1949年12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西连乡石门垭村油榨湾组;1956年至1961年在西莲乡石门垭小学读书; 1962年至1963年到在西莲学校读高小;1964年至1967年在西莲中学读初中三年;1967年6月回到农村务农;1975年任石门垭村大队长;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至1991年任石门垭村村支部书记;2001年至现在任村支部书记。
       李永爱从小学唱本地民歌,15岁时跟随师傅学习做道场(丧葬习俗),并学习薅草锣鼓的演唱和打击乐器的演奏;22岁出师后经常在农村集体劳作时率班子演唱薅草锣鼓,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大集体时,以他为主的薅草锣鼓队鼎盛时期,先后传授谷银芝、范联民、李尚菊等徒弟10多名。
       李永爱具备做道场唱、表演、乐器等多项技能,更在民歌演唱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在演唱薅草锣鼓时善于用说唱组织劳力,掌握时间,鼓足干劲,调动劳动积极性,促先进带落后,保证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他的高腔山歌“翻天云”演唱时真假声自然结合,用气息缓冲配合下腭快速颤动,喉结上下轻微移动,低声部处发出颤音。
       独特的技能让李永爱成为众多专业院校关注的对象,先后接待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南师大、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吉首大学等高校师生的采风。2006年参与全县民歌赛歌会获三等奖;2007年参加全市文艺汇演;2008年演唱的薅草锣鼓被收录进《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里。

 

 

薅草锣鼓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向福林

      向福林,男,土家族,1943年10月出生,桑植县西莲乡石门垭村人;1950年至1954年在石门垭小学读书;1955年在人潮溪学校读书;1956年在石门县南岳小学读书;1957年高小毕业回家务农; 1968年至今担任村赤脚医生。
       向福林从小就喜欢唱歌,聪明伶俐的他向本地的歌师傅学习山歌、小调、花灯调等民歌, 1958年全国上下搞大合作、大兵团作战时,薅草锣鼓派上了用场,师傅点名要他参加打“薅草锣鼓”的队伍,好学的向福林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熟悉此门技能表演的全套程序,逐渐在薅草锣鼓表演队伍里独占鳌头。师从本地著名艺人唐鼎民、唐习吾的向福林秉承民歌演唱技艺同时也广收学徒,把自身掌握的技能毫不保留地传给弟子,至今已收授谷银芝、范联民、李尚菊等徒弟数十名。
       多年的民歌演唱实践,向福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色:
       薅草锣鼓的功效主要是鼓舞干劲,“一锣一鼓催三人,一天能做出两天的事。”向福林语言组织能力强,演唱时“见人红”,面对劳作的人和事能迅速根据演唱对象的特征和场景即兴编词或赞扬、或鼓励,语言风趣幽默极富感染力。
       向福林有着较强的节奏感,把握民歌演唱韵味同时能娴熟地操作锣、钹、鼓等打击乐器,节奏稳健,敲击中强弱分明,模声模形动感十足。
       精湛的技艺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先后接待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南师大、吉首大学等高等专业院校师生的采访。2006年在桑植民歌赛歌会中演唱薅草锣鼓被评为县级三等奖,2008年演唱的薅草锣鼓被收录进《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