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传承人 >

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傩戏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巫文化,经过漫长演变,发展成为民间戏曲。桑植傩戏按其源流、所奉神道、内容和风格,可分为三元盘古傩、高傩戏、土家低傩戏、白族低傩戏、苗族双皇坛傩戏等流派,都以祈禳逐疫为目的。桑植傩戏内容有正朝、花朝,按先正后花再正程序演出,构成请神、祈神、娱神、酬神、送神仪式。正朝祭祀神灵,剧目有《开坛请师》等二十几出。花朝以戏剧娱神嬉人,传统剧目为地、水、阳三大团圆戏。另插演杂戏,有《令哥烤酒》等五十多出。桑植傩戏亦有生、旦、净、丑,但全部出场人均戴木质假面,清改土归流后也用油彩化妆。
       桑植傩戏是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它为我们研究戏剧演化史、宗教起源、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提供了例证。其剧目繁多,内容丰富;表演原始拙朴,音乐古远幽深,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
       2009年,桑植傩戏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撰稿: 侯碧云
傩戏面具 (林峰摄)         《孟姜女》片段 表演者:左起宋玉银 宋春梅 杨禾翠(中) 向龙松 吴勇                 (右) 林峰摄于凉
 
花朝戏《令哥儿劈柴》(表演者:冯明柱及其徒弟们)林峰摄         正朝戏《下马问卦》( 表演者:宋人受)林峰摄于廖家村乡
 
正朝戏“踏罡步斗”( 表演者:洪明柱 向泰平 黄道春)林峰摄         《孟姜女》片段《绣花》( 表演者 向国建 陈世勇)林峰摄
 

桑植傩戏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明柱

      冯明柱,土家族,1944年10月生,澧源镇建新岭村人。冯明柱家祖孙五代演出傩戏和目连戏,30岁时开始跟父亲正式学艺,经过八年的实践学习和演艺,冯明柱掌握了傩戏正朝和花朝的全部表演程式,1986年陞职(主持还傩愿仪式),承担了冯派傩戏和目连戏的表演和传授,同时还能根据现实生活创编百姓喜爱的新傩戏剧目,数年来带领班子足迹遍布八大公山乡、打鼓泉乡、洪家关乡、澧源镇等全县二十多个乡镇,以及永定区青安坪乡、永顺县的塔卧镇等地,深受广大民众的赞誉。2007年湖北恩施民族学院一行数十名专家教授对他及班子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采访,并编撰出版了《乡民们的庆典—湖南桑植土家族民间宗教-还傩愿仪式实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为更好地传承傩戏,冯明柱把家族传承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有志学艺的村民,常年在田间和戏台前忙碌奔波,至今他所带徒弟共百余人,在传承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活动中贡献着自己的余生之力。

 

 

桑植傩戏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才学

      陈才学,男,出生于1946年4月,白族,共产党员,住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1974年担任本乡文化站辅导员,1984年被省文化厅、省劳动人事厅破格转干,先后在凉水口、官地坪等乡镇任文化站站长。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安心本职,扎根基层,贴心文化艺术事业,精心培训文艺骨干,经常组织白族仗鼓舞、花灯等文艺演唱队下乡为群众演出。
       1991年开始学傩戏,搜集傩戏资料,勤问、勤学、勤练,逐步掌握了傩戏演艺技术,并能登台演出,先后还举办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傩戏学习班,培养年轻文艺骨干,并组建了一支傩戏演唱队,经常到各地为群众演出,深受欢迎。为全面搜集整理桑植傩戏等民间文化资料,经常起早摸黑,翻山越岭,冒着风雨踏着冷霜雪地登门上户向谷兆芹民间老艺人拜师求教。若遇师傅们现场演出,更是场场不漏,左右不离,边听边记录,有时还参加演出,然后回到家里挑灯整理。几十年来,共记录民间资料达200多万字,全部整理归档,特别是傩戏24朝、孟姜女等三大剧目,丝毫无损的保存下来,并被桑植民族文化丛书选用。2003年退休后,仍然发挥自己的余热,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献计出力。
       在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三十年里,先后9次被评为省、州、县先进单位,本人12次被评为省、州、县先进工作者。先后多次出席省、州、县文化工作先代会,荣获各级政府的奖励证书和奖状。
       2014年6月因病去世。

 

 

桑植傩戏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宋人受

      宋人受,男,土家族,1938年8月出生,中师学历,桑植县廖家村镇老庄坡村人。自8岁起师从民间艺人张九云学习花灯、三棒鼓、傩戏等;1954年至1995年,师从桑植著名艺人向宏治学习阳戏、汉戏、傩戏(高傩,供奉傩公傩母像)。1985年至1995年与师父向宏治专门进行傩戏活动,十年名师悉心指导与十年的简练揣摩,宋人受傩戏水平一日千里,并形成了自己的技能特色:
       一、国学底蕴深厚,表演充满文化气息:
       宋人受喜读经史子集,钟爱书法,在书法上还得过国级奖项,国学底蕴深厚使得他能更好地演绎傩戏中人物故事,将艺术水平提高很多档次,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例如他讲究书法与戏曲相结合,书法讲究有力度及节奏,同时又要圆润有厚度,他把此点借鉴到唱腔的表现;书法讲究得气,戏剧唱腔讲究运气;二者都讲究中和之美,二者之间从艺术精神上可以产生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情况。
       二、广汲当地民间小戏营养,丰富了傩戏表演形式。
       宋人受一生钟爱民间小戏,汉戏、阳戏、木偶戏、花灯戏均有涉猎。他的傩戏中皆能看到这些戏剧的影子,这使得他的傩戏表演形式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唱腔丰富优美。
       桑植是歌舞之乡,民间歌舞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宋人受游历广,所到之处,注意收集民歌民调,他把温婉的小调,诙谐的花灯调,高亢的山歌融入到傩腔中,使自已的傩戏唱腔更加丰富多彩。如他觉得民歌《小妹子开店》听起感觉愉悦,他就将这种唱腔搬进傩戏片断《晒衣》,这出戏就显得隽永清新。
       四、表演形式原始古朴。
       宋人受自幼受民族宗教文化浸染,对先辈和自然的崇拜主导着他的表演行为,他把土家族祭祀程式用于傩戏表演中,使得他的傩戏表演肃穆诡异,如他的傩戏中梯玛神歌部分唱腔古朴神秘,别处傩戏中不能见到。
       业精于勤,宋人受从艺三十多年使他傩戏生旦净丑四角皆通,唱念做打功夫扎实,在当地名声很大,受邀演出也是应接不暇,足迹遍布湖南湖北的鹤峰、龙山、永顺、桑植等县,年均演傩戏近二百多天,技艺炉火纯青。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宋人受晚年在传承傩戏方面更是做出了贡献:1996年以来,共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二十八名徒弟,在他的精心辅导下,皆能独立表演。过去傩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很多东西不外传,宋人受搜集整理经书,已手抄经书已达两百多本,剧本三个《三打鲍家庄》《孟姜女》《柳毅传书》,记唱腔简谱十多本,分发给有心人,做到了宣秘旨,解疑惑。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道路上,宋老在默默前行。

 

 

桑植傩戏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向国建

      桑植表演低傩的法师中,向国建是姣姣者,远近闻名。
       向国建,男,白族,1964年3月出生,初中文化,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人。1985.7-1992.8师从著名白族艺人谷兆庆学习傩戏、仗鼓舞等。接下来的十四年,他同谷兆庆一起从事傩戏活动,每年进行四十多场傩戏演出。2006年师父谷兆庆去世后,他独立掌坛演傩戏直至今日。他虽门出名师,他还是不忘向别的师父学习,如2010年5月师从谷进生学习收魂(傩师技艺之一)。
       向国建在傩戏传承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几多年,他的傩戏表演有了独特个性:
       一、广汲营养,丰富傩戏。
       向国建兼通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会唱很多的民歌,还会唱花灯戏、柳子戏等民间小戏,也擅长白族仗鼓舞、九子鞭等民间舞蹈,他在表演时博观约取,融会贯通,传统傩戏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二、唱腔繁多,悠长婉转。
       向国建能掌握《驾云调》、《梳妆调》、《观音调》、《参仙调》等四十多种传统傩戏板腔,更善于把本地的民歌小调用于傩戏唱腔里,如他把桑植民歌中衬词衬腔的使用方法用于傩戏唱腔的装饰音,有“喂呀呀子喂”,“牙衣哟”“呀呀”“哇”“咹”“啊啊”等,使傩戏唱腔优美,地方特色浓厚,为群众喜闻乐见。
       三、功底扎实,演技娴熟。
       向国建三十多年的傩戏生涯中不断总结,熟,唱、念、做、打功夫精湛,并精通生、旦、净、丑四角,一台演出里多角色扮演信手拈来,戏中人物刻画得十分鲜活,把傩戏故事演绎得扣人心弦,深受群众的的欢迎。
       四、顺应时代,编导创新。向国建不仅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还能胜任鼓、锣、二胡等傩戏表演的伴奏,更能在三十多年的傩戏表演生涯中适应时代,改良剧本。原来的傩戏很是冗长,且有很多与现代不合拍的东西 ,他同该乡老文化站长陈才学一道拔冗就简、去粗取精、去糟粕存精改良剧本,创作编导新剧目《周公庆愿》,探索傩戏的改革发展。
       向国建很注重傩戏的传承,收男徒十二人,对其要求严格,徒弟们皆能独立演出。他同陈才学一起举办傩戏培训班,培训面达近二百人次。他还打破该地女人不能出演傩戏传统,收女弟子涂桂英等九人。
       精湛的技艺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湖北民院等大中院校采风纷踏而至,社会各界邀请演出接踵而来,向国建的影响与日倶增。
       向国建正值壮年,素质全面,功底扎实,重视传承,是傩戏表演中不可多得的人材。

 

 

桑植傩戏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易春华

      易春华,女,土家族,1973年出生于桑植县桥自湾乡白果树村;1980年在白果小学读书;1985年在家务农至今,现居尚家坪长湾组。
       易春华从小爱好傩戏,1993年师从向玉元、刘良毕学习傩戏,先后在桑植县八大公山、细沙坪、桥自湾、谷罗山、凉水口、龙潭坪、南岔、澧源镇、利福塔、瑞塔铺、刘家坪多个乡镇演出,表演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2003年开始收授徒弟。
       易春华冲破传统傩戏女人不参与表演的习俗,执着地学习傩戏表演艺术,20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易春华现已精通傩戏正朝、花朝所有朝科,正旦、老旦、小旦、耍旦和小生等角色都能驾驭,表演细腻,唱腔圆润清晰明亮。
       2010年以来,多次参加土家族协会成立、省级以上领导来桑植调研演出,接受全县非遗田野调查,为桑植傩戏的宣传和推广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