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会龙
钟会龙,男,白族,1930年5月20日生,麦地坪白族乡麦地坪村杨家峪组人。1936年始钟会龙师从民间艺人钟朝锐、钟朝恩、钟良旭,经过多年学艺,掌握了桑植白族仗鼓舞原始套路“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雄鹰展翅、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后通过对麦地坪白族700多年的生产、生活习俗研究,以“倒丁字步”为步伐,将高难度的“四十八花枪”等武术动作融进传统舞蹈中,使仗鼓舞更加灵巧多变,是麦地坪白族仗鼓舞的“活化石”, 同时他还能熟练掌握桑植跳丧舞、花灯、傩舞等民间舞蹈的基本套路。1984年桑植白族乡成立后,他先后到马合口、洪家关、芙蓉桥等白族乡指导和演跳仗鼓舞,亦曾多次带队到吉首等地参加文艺演出比赛活动。
钟会龙常念其艺精深难学,恐其失传,到处授徒,不仅仅局限在桑植当地的7个白族乡,近一点的邻省湖北铁路仗鼓舞队也是由钟会龙先生所传承,他最远去到了白族本家云南大理传授仗鼓舞。2013年桑植第一所仗鼓舞学校—麦地坪白族仗鼓舞学校成立了,钟会龙被聘为名誉校长,并与徒弟钟必武等一起将仗鼓舞带进小学课堂,让仗鼓舞在传承和发展的路上焕发了新生。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安平
王安平,白族,1962年2月生,高中文化,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银星村人。1971年师从陈才伦学跳仗鼓舞。自1984年成立至今三十年来,每年为白族节日“三月三”,“上九会”排演节目,传授仗鼓舞,学员达500多人。2011年5月参加桑植县仗鼓舞大赛,担任该乡代表队的导演,节目获金奖。校园更是王安平传承仗鼓舞的阵地,2004年以来,为芙蓉桥中小学传授仗鼓舞并将其纳入课间操。
王安平在多年的实践中又形成了独有的技艺特点:一是注重舞蹈和传统武术的完美结合。二是动作干练沉稳。三是掌握的套路复杂多变。 随着王安平名声鹊起,北京、湖南等省内外众多高等院校师生和媒体向他采风的越来越多,王安平家成了对外宣传仗鼓舞的一个窗口。王安平正值壮年,文化水平较高,素质全面,是仗鼓舞传承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目前,他正铆足干劲,准备为仗鼓舞传承作出更大贡献。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谷春凡
谷春凡,女,白族,初中文化,1944年1月出生,桑植县马合口乡梭子丘村新屋组人。谷春凡出生在一个白族之乡,这里民间歌舞之风盛行,她自小对歌舞耳濡目染,其祖辈就是歌舞高手。谷春凡自5岁时便师从父母亲学习仗鼓舞、九子鞭、迎宾霸王鞭、山歌小调。由于生性聪颖,她很快就学会了祖传的仗鼓舞十二套,课间一有时间就带动伙伴们跳舞,初步显示了她的歌舞天赋及组织才能。
自1987年三十多年来,她作为一名老师教仗鼓舞及白族民歌,她辅导的学校学生达到三千多人,村民达二百多人。而且她将仗鼓舞技艺带到省外,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年期间,近古稀的她担任湖北鹤峰铁炉乡文艺骨干班辅导员,辅导学生及村民400多人学习仗鼓舞,为弘扬扬这一民族奇珍作出了极大贡献。
长期的歌舞实践,她的仗鼓舞渐渐形成独有的风格:
一是歌舞结合,动律更强。传统白族仗鼓舞表演除了在“起势”时演唱上下两句外,所有套路表演都是在锣鼓伴奏下贯穿始终,偶尔加上竹笛吹奏简单旋律,谷春凡因出生歌舞世家,父母兄妹都是歌舞高手,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她突破传统仗鼓舞单一的伴奏形式,把民歌融进仗鼓舞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增强了仗鼓舞的动律及表现力。
二 是悠放柔美性。多数传统的仗鼓舞讲究“舞武合一”,强调屈膝下沉,刚劲有力,谷春凡的仗鼓舞也要求传统的“倒丁字步”和动作下沉,但无需站马桩,少了些刚猛,讲究悠放中的柔美。
几十年的歌舞传承之路,流淌着汗水,也铺满了成就与荣誉:
1987年11月,受湖南军区邀请,同尚生武一道参加洞庭之秋首届艺术节,获全省歌舞二等奖,照片被登上《湖南日报》。
2008年,她将祖传的仗鼓舞十二个经典套路改编成学生课间操,为仗鼓舞进校园作出贡献,受到了县教委的肯定。
2010年,导演马合口乡仗鼓舞队参加全县仗鼓舞大赛,获铜奖。
随着谷春凡名声鹊起,各媒体、大中专院校对她的采访采风也接踵而来,邀请她演出的也是应接不睱,她成了宣传仗鼓舞的一个窗口,她说:“仗鼓舞是我的生命的重大部分,宣传传承她我是乐在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她传承仗鼓舞壮志犹存,并作出了详细计划,她表示一息尚存,传承不息。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联生
黄联生,白族,出生于1946年4月,初中文化,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熊家溶村农民。1964年起师从外祖父钟善禄学跳仗鼓舞,中学期间又得到父亲黄芳义指导,逐渐掌握了仗鼓舞的全套原始动作。中学毕业后因有仗鼓舞等文艺特长,于1969年参加了省里的文艺调演。1970—1983年,在家务农,期间多次参加州县级文艺调演、汇演。1983—1984年,参加云南大理来桑举办的白族舞蹈培训,黄联生的仗鼓舞技艺得到大幅提升。1984—1990年参加刘家坪白族乡戏剧表演,2009年参加县级白族仗鼓舞比赛,荣获二等奖,2011年参加县里举办的白族仗鼓舞比赛荣获三等奖。
黄联生继承了传统仗鼓舞的屈膝顺拐、悠放下沉、同边同摆动律特征,在多年的实践中又形成了自己技艺特点:
一、表演虎虎生风,刚健有力。黄联生禀承传统仗鼓舞基本动律,更注重“舞武”结合,表演时,左冲右突,呼呼作响,刚劲有力,如“兔儿望月”、 “魁星点斗”等套路,柔中带刚,颇有气势。
二、动作沉稳,律动感强。一仗在手,黄联生跳摆转翻,动作沉稳,极具节奏感。
三、动作复杂多变。黄联生的仗鼓舞以跳、摆、转、翻为主体,动作套路复杂多变, 有“一二三、 三二一”、“三翻身”、 “兔儿望月”、“五龙捧圣”、“翻天印”、 “文王访贤”、“观音坐莲”、“霸王撒鞭”、“魁星点斗”、 “蜻蜓点水”、“仙女献桃”等十多个套路, 黄联生在表演时均能熟练驾驭这些套路的变化。
黄联生同志多年来活跃在本乡民间舞蹈的传承工作中,现在身患重病,但仍然痴迷于仗鼓舞的传承,积极地为政府干部职工和乡邻传授仗鼓舞,现己在本乡传授仗鼓舞传人200余人,为仗鼓舞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必武
钟必武,男,白族,1956年12月出生,家住张家界市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农科站村七眼泉组,这里曾歌舞之风盛行,钟必武9岁时随师父钟阳生学跳仗鼓舞,12岁时拜仗鼓舞第28代传人钟会龙学跳仗鼓舞,20岁时掌握麦地坪仗鼓舞全部套路及音乐。2009年,他挖掘整理“苏秦背剑”、“童子拜观音” “划龙船”等动作,使仗鼓舞动作更加丰富。
钟必武多年的仗鼓舞实践,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武舞结合,勇猛刚健
钟必武因体力强、动作灵活,将一些武术套路连接演绎,他跳的仗鼓舞明显带有“舞武合一”的特征,使仗鼓舞具有快速旋转、节奏明快、干净利落、粗犷大方、勇猛刚健的特征。如将传统套路“白鹤展翅”、“翻天鹰”等有效连接,加上“苏秦背剑”、“巨旋翻转”、“泰山压顶”等武术动作挟风而至,动作明快,灵活便捷,即武有看点,文有难点,使仗鼓舞更具有活力和张力,生机一片,被民间称为“武术家的仗鼓舞”。
二、虔诚信仰,讲究程式
仗鼓舞最初作为白族先民的祭祀仪式活动,表现了对祖先、英雄的崇拜,舞蹈套路及舞台调度讲究严格精美的程式。钟必武生长在桑植白族世家,对先祖崇拜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父亲是省级非遗项目白族游神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本地仗鼓舞的传承人,从小耳濡墨染白族传统习俗,讲究仗鼓舞演跳的基本程式,故而他的表演上身前倾,同边同摆,屈膝下蹲,虔诚之至。
三、注重传统,古朴大方
钟必武注重保存仗鼓舞原来的面目,不随时俗而增减,一招一式虽简约但意蕴丰富,但古朴大方,从中可见桑植白族的特有性格及价值取向。
1985年至今, 钟必武多次进行仗鼓舞的宣传展演,如接待大理客人,在“十月十五日游神”和“三月街”民俗活动中领跳仗鼓舞;经常带着仗鼓舞队到它乡交流演出,年平均达五十多场。2010年4月、2011年6月他带队参加淋溪河仗鼓舞赛及全县仗鼓舞大赛,均获银奖。
仗鼓舞方面的成就使钟必武日益受到北京电视台、湖南师大等新闻媒体和大中院校的关注。
为将仗鼓舞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下去,钟必武自1984年开始授徒,现有成就的徒弟达30多名。1997年5月至今,给本乡及外乡村民、麦地坪乡小学学生、本乡政府干部等1500多人教授仗鼓舞达4000多课时。还为本县民族艺术团及县非遗培训班学员传授仗鼓舞.2013年1月,他任麦地坪乡仗鼓舞培训学校教练.
钟必武是当前能掌握仗鼓舞精髓的少数人之一,作为麦地坪仗鼓舞的第29代传承人,他表示为古老文化遗产的传承奉献毕生。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彩香
钟彩香, 1963年1月生,初中文化,白族,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麦地坪村王家湾组农民。
自1984年起,钟彩香便一直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仗鼓舞代表性传承人钟会龙学习仗鼓舞,跟随师傅参加县、乡、村组织的各种仗鼓舞表演和游神活动,同年开始在本乡小学和周边乡镇传授仗鼓舞。通过向等老艺人的虚心学习,钟彩香己熟练掌握了仗鼓舞的十二个传统动作:幺二三、三二幺、内三环、野猫戏虾、五龙捧神、魁星点斗、兔儿望月、鹤鹰展翅、双龙出阵、苏秦背剑、划龙船、童子拜观音等。钟彩香在几十年的桑植仗鼓舞的学习与传承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仗鼓舞表演特色:
1、钟彩香的仗鼓舞表演刚柔并济。传统仗鼓舞刚劲、沉稳、粗犷,体现男性的阳刚之气,钟彩香善于运用自身灵巧的特质,将阳刚厚重的传统仗鼓舞演绎得轻盈柔美又不失稳重端庄,更加丰富了仗鼓舞的动律特性。如:“五龙捧神”、“双龙出阵”、“魁星点斗”等。
2、动作表现具有强烈的线条美感。钟彩香从小耳濡目染而且聪颖无比,她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师傅钟会龙的各个动作,在保留传统仗鼓舞悠放下沉的基本动律的同时,注重动作表现过程中的线条感,如“野猫戏虾”、“兔儿望月”、“划龙船”、“和鹰展翅”、’“苏秦背剑”等,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具流畅圆润的美感。
钟彩香参加县、乡、村组织的各种仗鼓舞和游神活动,2009年、2011年在全县组织的“桑植仗鼓舞比赛”中代表该乡参加比赛,分别获团体一等奖、二等奖。2013年参加“欢乐潇湘·民歌桑植”全县文艺调演,表演仗鼓舞。钟彩香在不断提高自身仗鼓舞表演技能同时,1984年起至今坚持在本乡中心小学体育课时,为三年级以上学生传授仗鼓舞,教授学生己达180余人;钟彩香还经常到马合口、芙蓉桥等周边乡镇为村民传授仗鼓舞。精湛的技艺使她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媒体采风的对象。
签于对仗鼓舞多年热心的传承,2013年6月钟彩香被认定为桑植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植仗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钟彩香表示,她将把仗鼓舞的学习与传承作为她一生的爱好与事业,为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为银
钟为银, 1962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白族,走马坪白族乡走马坪村炉堂湾组农民。钟为银从小耳濡目染,受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熏陶,12岁起便正式拜本地著名仗鼓舞师钟以成学习仗鼓舞,天资聪慧的他还先后学习了油漆粉刷泥瓦匠、木房建筑等传统手工技艺和围鼓等民间器乐,为自己的仗鼓舞表演提供了厚实的美学基础。
钟为银自小继承了传统仗鼓舞的动律特征,在几十年的学习实践中跑遍了全县大部分乡镇,聚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艺特征:
一是研习各类民间艺术,表演具有丰富多彩性。
钟为银天资聪慧,能触类旁通多项艺术,中学毕业后,先后学习了绘画、油漆粉刷、木房建筑、泥瓦匠等手艺,精通围鼓等民间乐器。民间音乐的节奏、传统建筑的构图线条等的领悟和实践,使得他的仗鼓舞表演更具美感,传统仗鼓舞的悠放,颤摆的动律被他完美的诠释出来。如“童子拜观音”、“ “野猫戏虾”、美女梳头”。
二是禀承“舞武”结合,强调仗鼓舞表演的时代性。
原始仗鼓舞基于御敌、娱乐之功效,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在新时期仗鼓舞己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审美要求。钟为银坚持开放的思想,合理利用传统舞蹈素材,在表演仗鼓舞时或挡、或冲、或攻击、或防守、进退自如,左右开弓,刚劲有力,如 “魁星点斗”、“白蛇吐剑”、“财神赶鞭”等动作,即有舞蹈的柔美,又饱含武术的扎实功底,更具现代民间舞蹈的表演特性。
三是博众家之长,动作套路的呈现具有繁复多变性。
钟为银常年奔波于各乡镇,在传授仗鼓舞的同时,也不断汲取各地优秀艺人的艺术精髓,使得自己掌握的仗鼓舞套路更加繁复多变,表演更具可观性。 如“兔儿望月”、 “苏公背剑”、“打粑粑”。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钟为银便在走马坪小学向历届师生传授仗鼓舞,并将仗鼓舞编成课间操搬进小学课堂,35年如一日,他已在当地教授学生达2000余人。还受邀到桑植的四方溪、汨湖、竹叶坪、瑞塔铺、洪家关、永定区的桥头等乡镇传授仗鼓舞。还接受省内外高等院校及媒体的采访和采风外地学者、学院及媒体的大量采风。
钟为银在几十年的仗鼓舞传承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多次积极参加县、乡举办的各项文艺比赛并获奖。出于对民间音乐舞蹈的热爱,他没有追逐时代潮流外出打工,而是坚守在祖宗留下的那片文化沃土的田野里,一边从事油漆粉刷工作,一边传承仗鼓舞等民间技艺,校园更是钟为银传承仗鼓舞的阵地,在全县白族乡仗鼓舞的众多传承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优秀仗鼓舞传承人,为桑植仗鼓舞的传承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桑植白族仗鼓舞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钟新化
钟新化,女,白族,44岁,桑植县麦地坪白族乡的一位普通农民。8岁开始随师父钟会龙、钟阳生学跳仗鼓舞。上世纪八十年代,沉寂多年的传统舞蹈—仗鼓舞又在桑植县麦地坪一带盛行,还在学校读小学的钟新化被仗鼓舞深深吸引,闲暇时就跟师傅们学跳仗鼓舞,几年下来基本掌握了仗鼓舞的全套动作,1984年白族乡成立后,由于钟新化跳仗鼓舞柔度美、动律快,经常被请到麦地坪、芙蓉桥等地在演游神仗鼓舞、祭祀仗鼓舞中担任领跳角色,逐渐成为当地跳仗鼓舞的名人。
桑植白族仗鼓舞因地域、环境、习惯、承师等因素影响,在演跳时有不同的风格表现。钟新华跳的仗鼓舞保留了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站鼓舞基本动率,更突出“倒丁字步”和“顺拐”特色,表现出古朴明快、粗犷大方、刚柔相济的个性。特别是演跳丰收仗鼓舞感情投入时,以歌助兴,弃仗鼓,拿木棒、吹火筒等农具即兴演跳,步伐灵活、动作多变、节奏明快、情绪高昂,给人以独特的美感,被人们称之为“柔派与刚健相济的仗鼓手”。
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钟新华不仅掌握了传统仗鼓舞的技艺,而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为了让老祖宗创造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钟新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带徒弟传授仗鼓舞,年龄最小的6岁,年龄最大的50多岁,截止目前已带徒弟120多人。在传承仗鼓舞的同时钟新华还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用掌握的仗鼓舞技艺为党的方针政策实施当好一名讲解员、宣传员。钟新华热情、认真、开朗、爽直的性格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拜师学艺,为仗鼓舞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