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传承人 >

国家级非遗项目:桑植民歌

       桑植县是湖南省张家界市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县,据文物考证,早在3—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桑植就有原始人类活动。境内高山、溪流纵横分布,系武陵山脉北支和中支的延伸,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澧水发源于此。境内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桑植地处湖南西边陲,是土家、白、苗、汉、蒙古等17个民族聚居地。桑植又是贺龙元帅的故乡,是红二方面军的诞生地和长征出发地,大革命时期,贺龙领导湘鄂川黔革命群众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民歌就是在这块贫瘠但却美丽的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它起源于农耕时期的生产劳动,是桑植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与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同脉。据记载的桑植民歌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桑植民歌有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2300多首。闭塞的交通,落后的文化,未开的民智,这些都让它完整无缺的地传唱至今。经过多民族文化融合和社会发展变迁,桑植民歌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民族民间音乐领域里绽放异彩(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命名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遗项目”)。
     (一)社会文化价值。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封闭半封闭生存状态长期孕育发展的产物,至今保留着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傩腔、薅草锣鼓)的歌谣,是“中国历史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复杂的文化之一”。其中的三句体曲体为研究中国民歌的多样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范例。也体现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
     (二)艺术价值。桑植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瑰宝。它曲种丰富、曲体多样、曲式结构严谨,尤其是衬词的广泛而巧妙地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达到了臻美的艺术境界。此外,桑植民歌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桑植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桑植民歌广为传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高唱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已故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时也把桑植民歌《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演唱,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也青睐桑植民歌把它带到英国巴比肯艺术节,桑植民歌无穷的魅力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吸引了上海音乐学院、总政歌舞团、湖南省歌舞团等全国专业学院、艺术团体来桑植采风,秦西弦、白诚仁、鲁颂、黄白等著名艺术家更是对桑植民歌大加推崇,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桑植民歌已成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桑植民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钟

      陈金钟(1938年8月-2015年12月),出生于空壳树乡,原文化局退休干部,一直从事桑植民歌的搜集、整理、挖掘和教唱工作。儿时的陈金钟即随母亲彭云香、乡邻彭名所等学唱本地民歌;1954年参加教师工作后就开始向老民歌艺人陈才文、金克武等十余人学唱茶山小调;1957年调县文化馆后,师从谷志壮、戴福香、谷兆芹、谷学之、向宏治、金岸武、钟学芝等民间艺人学唱桑植民歌,并对他们各自的民歌流派进行搜集、整理和挖掘。通过五十年的研究和教唱,陈金钟已掌握山歌、小调、花灯调、号子、傩腔等桑植民歌3000首,已编印《桑植民歌》、《桑植白族民歌选》、《桑植民歌精选》、《桑植花灯戏音乐》、《桑植傩戏音乐》、《桑植佛戏音乐》、《桑植风俗仪式、曲艺音乐》、《桑植吹打乐》等书籍和资料,传授学生数千人。2003年张家界市政府授予陈金钟“德艺双馨”称号,其传略辑入《湖南当代文艺家传略》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桑植民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谷彩花

      谷彩花,白族,1946年生,现住官地坪镇杜家坪村。谷彩花出生于民歌世家,外公精通民歌、民舞,特别是母亲是远近闻名的“金嗓子”,哥哥和姐姐也是民歌高手。受家庭的熏陶,谷彩花自小便跟随母亲、外公学习民歌,练就了一副好嗓门,在多年的原生态民歌演唱实践中形成了高亢明亮又温婉细腻的演唱风格,更擅长即兴编词演唱山歌,“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自然界众多物象、生产、生活场景都能被她巧妙地运用到歌曲里,能演唱高腔山歌、号子、花灯调、小调等桑植民歌500余首。
        谷彩花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桑植民歌的发扬光大,常年在本村组织村民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并教授桑植民歌、民舞、曲艺等,现有徒弟有30余人。其精湛的演唱技艺得到省内外多家专业院团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先后接待过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采风,走进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吉首大学等高校教唱桑植民歌。并参加过北京、台湾等省内外各项桑植民歌的宣传推广活动。

 

 

桑植民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尚生武

      尚生武,土家族,1952年1月出生于河口乡,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四、五岁起尚生武跟四爷爷尚德春学唱民间小调、花灯调,跟父亲尚世金学唱山歌,跟叔叔尚世胄、尚世龙、哥哥尚立文学习“打花灯”,并在学校学习之余参与家族班子在村里各户的举办的“还傩愿”、“做道场”、“结婚告祖”等民俗活动。1970年尚生武在进县文艺宣传队后广泛学习桑植各地民间艺人的民歌,先后师从谷兆庆、谷志壮、罗连清、娄菊香、向贵之、尚本固、金岸武等数十位全县有影响的民间歌师傅,全面掌握了桑植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灯调、风俗歌、礼仪歌、傩腔等民歌3000多首,被誉为“土家歌王”。
      为传承桑植民歌,尚生武把从祖辈和民间歌师傅学到的民歌传授给年轻一辈,每年在县委党校干部、县劳动就业中心、县教育局中小学音乐教师课、乡镇文化站等培训班上教唱桑植民歌,近三十年来共计培训学员数千人,收授徒弟50多人,接受过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和湖南师大等专业艺术院校采访,并在波兰、前苏联、德国、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外演出活动中演唱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向佐绒

      向佐绒,土家族,1958年6月生于人潮溪乡,张家界市群艺馆退休干部。孩童时向佐绒便跟着父亲向桂怀、二叔向桂之、继母陈召炯、舅妈张巧珍学唱最原始的桑植民歌。1976年被招收为桑植县花灯剧团演员,参加了县花灯剧团、文化馆的民歌培训,随后跟随娄菊香、皮喜姑、谷春凡等老一辈民间艺人学习了大量的桑植民歌。现能演唱山歌、小调、花灯调等民歌500多首,被誉为“湘西桑植民歌皇后”。
      多年来向佐绒以民歌的传承为己任,常年为旅游职业学校、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首大学、市委党校、市直机关等单位教唱桑植民歌累计达近7万人次,收授徒弟50多人。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民歌,先后接待过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新闻媒体和专业院团的采风,并数次参加央视、广西南宁等省内外各项桑植民歌演出和走进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教唱桑植民歌活动,为桑植民歌的宣传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桑植民歌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绍云

      袁绍云,土家族,1948年7月生,五道水镇团堡村人。8岁时跟母亲聂幺姑学唱民歌。小学毕业后,袁绍云因家贫辍学在家务农,艰苦的生产劳动并没有减弱他对民歌的热爱,劳动之余又先后向多位师傅学习。成年后因演唱山歌的特殊技能,他多次被乡里选派参加了县、州文化主管单位的培训和比赛活动。目前他已掌握山歌、小调、号子等民歌200余首。其掌握的传统高腔山歌的润腔方法为声乐演唱和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范例,湖南卫视、中央四台《远方的家》栏目、中国音乐学院、湖南师大等媒体和艺术院校的采风也纷至沓来。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等桑植民歌演出活动。
       袁绍云在潜心研习老一辈留下来的民歌同时也注重传承,十多年来共收徒弟二十多人,他表示在晚年生活中以桑植民歌的传承为主,让祖辈留下的民歌不在自己的手中丢失。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荣

      陈国荣, 1949年11月出生,高小文化,土家族,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乡塔坪村田家台组农民。11岁开始随父陈季三及母亲正式学唱民歌,14岁时学打围鼓,至今还跟围鼓班子走乡串户。17岁起,在生产队出工生产中又师从当地的民歌师傅卓从正、卓仁安等人,学习他们独特的润腔方式及不同的山歌腔板。1978年,29岁的陈国荣遇到了白石乡双狮村闻名一方的民歌手唐登富,人称唐老七,对陈国荣的“翻天云”演唱技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0年起,又师从当地民歌传承人向桂之学习高腔山歌翻天云等。
       陈国荣在多年的民歌学习和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艺特征:
       一陈国荣的民歌演唱穿透力强。桑植人潮溪乡山高谷深,陈国荣自小生活在此吸收天地灵气,田间地头是他练习民歌演唱的场地,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他的气息,故而他的演唱声音通透洪亮,富有穿透力,特别是演唱高腔山歌时声音高亢有如钻天入云之感。
       二是陈国荣擅长即兴编词,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陈国荣虽然只有高小文化,但从小在民歌之乡耳濡墨染,天资聪颖的他能就地取材即兴编词演唱,歌词幽默好笑,内容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陈国荣被当地人称为“不老的山歌王子”。
       三是乐感强,演唱富有鲜明的节奏感。陈国荣除了能演唱民歌外,打围鼓也是他的一个强项,多年的围鼓演奏让他在演唱民歌时更注重音乐节奏的把握,故而他的演唱无论是委婉的小调还是悠长的高腔散板,他都能将鲜明的节奏贯穿其中。
       现在年轻人出门打工的多,很难找到合适弟子,陈国荣便定期到乡中学为学生义务教唱桑植民歌,所带学生近六百余人。为更好地传承桑植民歌,陈国荣还经常在田间地头的劳作时给当地年轻人教唱民歌,既缓解了劳动的疲乏,又传承了民歌,在他的歌声影响下,现在有三十余人跟他学唱民歌,闲暇之余他还整理了自己演唱的200多首民歌。
       精湛的民歌演唱技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陈国荣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关注: 2000年接受天津电视台民歌采访;接受2011年5月,省艺术职业学院、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2013年长江师范学院博士生、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高等院校师生的采风。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桂珍

      唐桂珍,女,1977年8月出生于桑植澧源镇仙娥村。1985年——1990年就读于澧源镇仙娥小学;1990年—1992年就读于澧源镇贺龙中学初中部;1994年—1997年就读于常德艺术学校;1997年—1999年任教于苦竹坪小学;1999年—2006年任教于桑植县机关幼儿园;2006年至今调市政工程管理站;2009年—2011年参加省电大函授本科学习。2008年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师从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杨曙光。
       唐桂珍自小聪慧伶俐,四岁时跟随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民歌手姨妈唐光秀学唱民歌,耳濡目染,到四五岁就会唱二十余首桑植民歌。小学、初中阶段,她一边放牛、扯猪草一边学唱民歌,也练就了一副金嗓子,受老师推荐,初中毕业后进入常德艺术学校进行专业学习。1997年毕业后到苦竹坪学学教书,唐桂珍借此机会深入民间向当地民歌手学唱民歌,并把掌握的民歌传唱给自己的学生。1999年唐桂珍在全县首届桑植民歌大赛中因高超的演唱技巧,被桑植县政府调入县机关幼儿园,专门从事桑植民歌的宣传推广。自2000年起,她跟随桑植文化馆、非遗中心下到桑植20多个乡镇采集民歌,现已掌握山歌、小调、花灯调等民歌200多首。
       为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桑植民歌,唐桂珍多次赴湖南衡阳师院、省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教唱桑植民歌,全县乡镇文化站长培训、党校科干班等市、县级培训班都有她的民歌教唱身影。
       唐桂珍在央视音乐频道的“民歌中国”栏目、中央七台“文化生活”、北京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类调演、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 “桑植民歌原生态音乐会”、《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等演出活动中都有精彩的桑植民歌演唱。因演唱桑植民歌唐桂珍曾获得全国第二届乡村青年才艺风采大赛第二名;第6届“全国新人新作”比赛青年组二等奖;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文艺邀请赛个人二等奖;湖南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银奖等殊荣。
       从1999年起唐桂珍作为桑植民歌形象代言人,与县委、县政府、政协等单位或领导一起到全国各地参加团拜会,旅游招商会,并代表张家界市旅游推介会形象大使推介张家界旅游。
       从艺十多年,唐桂珍先后接受了央视音乐频道、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中央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省艺术职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的采访及采风。在桑植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唐桂珍兢兢业业,恪守民歌传承人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桑植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实至名归。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向桂之

      向桂之,男,土家族,1927年5月出生于桑植县人潮溪乡塔坪村邓家台组,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10岁开始跟随父辈们学唱山歌、小调,逐渐在本地赢得了民歌王的赞誉。上世界70年代以后开始授徒,侄女向佐绒在其影响下现已成为桑植民歌的代表性歌手之一。
       向桂之在演唱高腔山歌时,声音高吭优美,真假声过渡非常自然,声音表现有钻天如云之感,其浓厚的“翻天云”演唱特色为众多来桑采风的专家和媒体关注。
       2004年到天津参加比赛,凭《山歌好唱难起头》技压群雄,当时凤凰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曾作过采访报道;2006年参加首届桑植民歌赛歌会,获优秀奖;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师生先后向他采集高腔山歌;2008年其演唱的高腔山歌《麦草帽儿十八转》被收录进《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中。
       2013年1月因病去世。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家庆

     张家庆,男,土家族,1973年出生于桑植县沙塔坪乡大木塘村;1979年—1987年就读于洪家关中心完小;1987年—1993年就读于贺龙中学;1993年—1996年就读于吉首大学民族音乐系;1996年—1998年1月任教于桑植县贺龙中学;2000年通过了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招考试,2004获得了本科文凭。1998年2月至今,在桑植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负责全县音乐教师培训。
       张家庆从小生活在民歌无人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的民歌海洋中,太公、奶奶、叔叔是当地闻名的民歌手,在长辈的熏陶下,7岁就开始学唱桑植民歌,15岁时已会唱本地民歌近百首。张家庆从进入吉首大学音乐学院起至今,20多年来,利用寒暑假和下乡出差之际,先后到桑植人潮溪、白石、西连、芭茅溪、五道水等20多个乡镇采风,并拜当地民歌师傅师向桂芝、李永爱、皮喜姑、袁绍荣、尚生武等30多位民间艺人学唱民歌,特别是桑植高腔山歌的演唱技法,搜集整理民歌资料20万字。
       多年的演唱实践和原生民歌学习的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技艺特征:
       一、嗓音圆润高亢兼具野性美。桑植内半县山势陡峭,河谷纵横,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从小就在感受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熏陶,跟随父老乡亲用声音来传递和表达感情,故而练出了一副好嗓子,音色饱和圆润,音质爽朗兼具野性美,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训,更让他的声音通透富有磁性,是桑植民歌新生代传承人的代表。
       二、善于博采众家之长,润腔方法独特。张家庆在长达20年的民歌采风中,吸取桑植各地高腔山歌的特殊润腔方法,融合在自己的演唱技巧里,真假声运用自如,既有桑植内半县高腔山歌的婉约,又有外半县翻天云的豪放,润腔方法独特。在长达20年的一线教学中,张家庆始终坚持把桑植民歌的传授作为学校音乐课主要内容,山歌、小调、花灯调等这些从小跟前辈们学唱的民歌都悉数教唱给学生们,学生达数千人。在全县每届音乐教师培训中教唱桑植民歌。先后给吉首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湖南师大、云南艺术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百余学生传授桑植民歌。
       在传承桑植民歌的同时,张家庆还积极参与到对外宣传桑植民歌的工作中。1999年参加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演唱桑植民歌《太阳出来晒山坡》,2003年,参加湖南、湖北两地举办的经典民歌展演;2004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演唱桑植民歌《桑木扁担》。2006年参加湖南省艺术节演唱桑植民歌《棒棒捶在岩板上》, 2008年参与演唱的8首桑植民歌被收录进《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中; 2009年参加县委、县政府举办的“桑植民歌国内巡演”(江、浙、鄂、深、湘)活动,大力推介桑植民歌。2010年,代表张家界市参加在上海世博会,将桑植民歌推向世界;2010年代表张家界参加第三届武陵山区文化节,演唱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打灯台》,为大力推介桑植民歌。在社会团体实践中,一直担任张家界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桑植县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曾经多次担任全县大型合唱、桑植县直单位、乡镇场的大型合唱比赛、单位系统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的专家评委。
       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张家庆在民歌演唱道路上硕果累累:1995年,湘西自治州举办“中行杯”四省边区电视歌手大奖赛,获大奖赛第二名。1996年辅导酒鬼酒神鼓酒厂合唱队获湘西自治州合唱比赛一等奖、优秀指挥奖,1998年获“炎帝杯”歌手大赛张家界赛区选拔赛民族唱法一等奖。1999年参加桑植县首届民歌大赛,获桑植县“优秀民歌手”称号。2001年参加县“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二等奖;2002年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歌手大奖赛”,获一等奖;2003年,参加湖南、湖北两地举办的经典民歌展演;2005年参加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银奖;2012年被聘为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精湛的民歌演唱技艺和默默无闻的民歌传承让张家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作为桑植民歌传承保护的践行者,他将夙夜匪懈一往无前地行进。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巧珍

      张巧珍,女,土家族,小学文化,1943年7月出生。张家界市桑植县人潮溪乡茶叶湾村蒋家组村民。从小受长辈张福礼、朱腊春、奶奶哼唱民歌小调的熏陶,耳濡目染,19岁在生产队劳动时又跟随许多歌师傅唱山歌,特别是刘金友老歌师又教给了她许多民歌。就能把“翻天云”山歌高腔长音的真假声过渡非常自如。
       在改天换地大兴挑梯田时代,经常领唱打飞蛾山歌。和向桂槐、向桂芝、张自文等对唱各种山歌,歌词即兴发挥, 在田间地头劳作时,大家边劳动边喊山歌,一天不知不觉就收工了。平日里,还经常和卓金香一起赛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赛歌,带动了当地许多晚辈,和爱好唱山歌的年轻人,至今已经50余年。
       张巧珍在演唱桑植民歌时富有特色。她从小就喜爱唱山歌小调,声音表现透亮、清脆优美,其高腔山歌的演唱非常有特色,尽管年过七十,嗓音依然好、亮。特别是“翻天云”山歌高腔长音的真假声过渡非常自如,两片声带中间发出的“颤音”(当地农民叫擂擂儿音)很有特色,一般人不易掌握,穿透力强,有钻天入云之感,在人潮溪一带民歌手中,她别具一格,深受老百姓喜欢,她是演唱“翻天云”山歌版调最具魅力特点的人。嗓音好、歌儿多,演唱富有情趣。张巧珍的民间小调演唱的委婉动听,如泣如诉,诙谐幽默,特别有感染力。她演唱的《灯草花儿黄》、《十摸》、《轻轻巧巧》、《白鹤起翅腿腿儿伸》,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说,令人陶醉,令人感动,向她学歌的长者、中壮年,对她评价相当高,她虽只读3年书,可她自己编了好多首山歌词,比喻性强,活灵活现,群众喜闻乐见。
       经常在人潮溪乡中学为学生义务教唱桑植民歌,几个年级600余人,张桃珍、张自龙是跟她学的,山歌小调都唱得好、歌词变化多端。调子大部分都是“翻天云”。特别是向佐绒最爱向我学当地的这些土民歌,她每次回乡里来不放过我问这问那,用笔记,最用心学,我也很喜欢她。认真回忆后给她认真教.传授给她,反正我时刻都想把我全部的歌传承给大家、社会。
       由于张巧珍嗓音宏亮歌儿多,有独特的风格和演唱技艺,很受外界关注。有中国音乐学院、天津卫视、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上海美国学校等高等院校师生的采风。

 

 

桑植民歌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吉林

      赵吉林,女,土家族,1979年出生于桑植县白石乡岩门村;1989年—1994年就读于白石乡中心完小;1994年—1996年就读于人潮溪乡中学;1996年—1999年就读于湖南省桃源师范学校;1999年—2008年任教于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2000年赵吉林参加了吉首大学专科自考,获得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2008年至今,赵吉林在桑植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全县幼儿教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赵吉林从小生活在民歌世家,太爷爷和爷爷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赵吉林5岁开始学唱民歌,17岁时已会唱本地民歌100多首。考上桃源师范前,赵吉林跟随爷爷在乡村的土戏台上演唱桑植民歌数百场。1996年至2008年,赵吉林从桃源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在澧源一小担任音乐老师,长达12年的一线教学,赵吉林把桑植民歌的传授作为该校音乐课主要内容,山歌、小调、花灯调、蒿草锣鼓调等这些从小跟父辈们学唱的民歌赵吉林都尽数教唱给学生们。2009年,赵吉林在全县的音乐教师培训中教唱了桑植民歌31首;2013年,参加全市校本教材《绿色的歌谣》编排工作,共有8首桑植民歌编入此校本教材中。赵吉林争取县文广新局支持,编辑出版了《桑植民歌精典传唱一百首》进课堂,组织开展了桑植土家白族舞蹈广播操进操场。
       考上桃源师范读书的头一年,桃源县举办“财贸杯”歌手大奖赛,赵吉林以一首《马桑树儿塔灯台》的地道桑植民歌,一举夺得大奖赛第一名。1999年参加桑植县首届民歌大赛,获桑植县“优秀民歌手”称号。2000年受市国土局邀请,参加“省国土系统歌手大奖赛”,获二等奖;2001年参加县“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一等奖; 2004年,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大比拼活动中,获得声乐类银奖;2005年演唱桑植民歌参加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银奖;2006年10月,在全市文艺调演中,辅导的校民歌合唱队夺得一等奖。
       民歌世家的影响和多年民歌演唱的实践,赵吉林形成了自己演唱桑植民歌的特征:
       一、嗓音圆润高亢又具柔美性。桑植白石乡山势陡峭,峡谷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赵吉林一副好嗓子,音色圆润柔美,音质爽朗有磁性,声音表现高亢明亮。
       二、演唱风格沉稳大气。赵吉林从小生活在民歌世家,爷爷是远近闻名的民歌手,特别擅长高腔山歌—翻天云,赵吉林吸收父辈演唱高腔山歌的技巧,真假声运用自如,声音表现松弛富有穿透力,多年的演唱实践和原生民歌的积累,赵吉林逐渐形成自己沉稳大气的演唱风格。
       在传承桑植民歌的同时,赵吉林还积极参与到对外宣传桑植民歌的工作中。2003年,代表张家界市参加在河南举办的中博会;2003年,参加湖南、湖北两地举办的经典民歌展演; 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专程来桑植拍摄桑植民歌,赵吉林演唱的桑植民歌编入第19集中;2008年去北京参加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桑植民歌专场录制;2008年演唱的5首桑植民歌被收录进《桑植民歌经典第一辑》中;2011年,参加全省宣传系统举办的文艺演出;2012年,代表张家界市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民歌、民舞、民乐艺术展演,给大家演唱了桑植民歌。
       精湛的民歌演唱技艺和强烈的文化遗产传承责任感让赵吉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可,在民歌传承的道路上她毅然孜孜不倦默默地前行。